朝堂在一方面夸皇不贪财的同时,一方面再次出现争端,竟然有人弹劾起朱由检来。
原因很简单,就是张彝宪曾向他提请推广种植番薯一事。
言官们的理由是,他作为皇,怎能依靠内监来决策国事?
应该说,这份弹劾的奏折着实吓了朱由检一大跳。
有关番薯的事情,几乎就是他和张彝宪两人之间的谈话,绯儿太小,不可能外传这些事情。
他的起居注和实录的编写,在他没死之前,是不能公开的,因为连他都无权知道这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那这件事情是如何外泄的呢?
只能从宣金、陈两家后人入觐的中旨入手了,中旨不需要通过外朝的手续,
所以,一定是内廷负责润笔和加宝这些人泄漏的。
事情本身并不严重,无非就是他拟推广种植番薯的想法虽好,
但他不能依靠太监做出决定,长此以往,又走回了内监乱政的老路。
但事情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很严重,皇的一举一动,外朝的这些臣子竟然一清二楚,这才是让朱由检震惊的地方。
当他连夜召见阁臣后,更加愤怒的发现,外朝已经传开了,说什么三日斋戒,无非是皇的缓兵之计。
阁臣的名单早拟好了,而且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内阁名单。
这一切,明显是朱由检身边有人在任意揣摩皇的心思,否则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流言蜚语。
于是第二天一早,两份一摸一样的圣旨,分别张贴在乾清门内侧和午门外侧:“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戒廷臣交结内侍,违者诛!”
朱由检是真生气了,坐在早朝的御座,气呼呼的在和群臣吵架,
内容很简单:他依然让钱谦益当礼部尚书;阁臣重新推选;正式声明,前朝旧事,一概不问;
关于番薯一事,以后他会注意和阁臣九卿多沟通;以后尽量少发中旨。
这天的早朝就是在较劲吵架中渡过,因为朱由检虽然服了点软,
但语气也不是很客气,搞的纠礼御史竟公然指责他有失人君之礼。
其他言官又说纠礼御使多事情,不应该指责君父。
等等等等,悲哀啊!
老是这么罗圈架的吵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不过言官指责朱由检签卜为虚,自择为实,也并不算冤枉,
朱由检最近一直在琢磨内阁的人选,并且,部分流传的版本,还的确有些道理。
朱由检这么做(自选阁臣),有着很复杂的理由:
首先是钱谦益,通常礼部尚书必是内阁成员,这已经是明后期的规矩了。
李国普又提前推荐了钱谦益,如果不让老钱在他这里当个阁臣或者九卿之一。
将来他投降后金就更有理由了,他的投降对士林的影响是巨大的。
曾经的崇祯确实没重用他,福藩、潞藩争立的时候,他又挨了不少骂,后来又没少受委屈。
以致于他降后金时,心理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毕竟大明对他不怎么样,一个这么有才华、有名望的人,政治失意的如此彻底,换成是朱由检,朱由检自我判断同样投降的毫无压力。
人嘛,都有私心不是?高尚的人确实有,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高尚无比!
所以,既然朱由检决定重用钱谦益了,那自然要做的功课足一些。
而且,朱由检重用钱谦益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钱谦益把全天下的清流、士林全绑在自己的战车之。
再来看看温体仁,以老温的人缘和最近的表现来看,这老小子果然有当孤臣的天赋。
当然,朱由检是乐见于此的,因为老温如果不成为孤臣,既不会对朱由检忠诚,也不会好好干活。
重用老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制约东林人,所以朱由检必须选择老温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