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第二堂课(2 / 2)战国大司马首页

旋即,庄子提笔在一块竹牌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这个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幕下重臣雍季。

当时正值晋文公与楚成王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时的关键战役城濮之战即晋秦齐宋四国联盟对战楚曹卫郑诸国联盟的这场中原大战的末期。

那时,晋国的国力虽然还在升阶段,但却未必能稳胜强大的楚国,于是晋文公便问计与心腹重臣狐偃,而后者献了欺骗的计策即避退三舍典故的由来,晋**队借口曾经晋文公对楚成王那他日若不幸对立,我当为您避退三舍的承诺,后退三舍(九十里)之地,示敌以弱,骗取楚军深入敌境,最终被晋军击败,从而一举奠定了晋国称霸中原百年的伟业。【ps:详细以后再提。】

而当狐偃献这招计策时,晋文公亦请教了雍季,当时雍季对晋文公就说了这句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雍季意在告诉晋文公,想要打败楚国称霸中原,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军队、依靠国力,倘若使用欺诈的手段,就算能得到一时的收获,但对方下次就不会再当了。

晋文公深以为然,于是在这次城濮之战用狐偃的计谋击败了楚国后,致力于发展晋国自身,这使得在长达百年的晋楚争霸中,楚国终究无法击败晋国而成为中原霸主,直到一百年后楚庄王横空出世。

虽然竭泽而渔的典故是雍季借此告诫晋文公,不要总是将击败楚国的希望寄托在阴谋诡计这种旁门左道,但竭泽而渔、焚薮而田这两个词本身就蕴含朴实的道理,是故后来被广泛流传,用来劝告君主与世人莫要只贪图眼前之利。

听了庄子的‘讲解’后,诸子反应各异。

见此蒙仲便说道:“若有不同的见解,不妨提出来探讨辩论。”

这个提议,其实是很符合庄子心意的,只可惜底下的诸子目前见识还少,懂得的道理也少,因此难以准确而贯通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诸子的‘思想层次’过低他们思考的,是鱼篓网对他们自身的利弊;而庄子所着眼的,却是鱼篓网对整个世道的利弊。

思考问题的层次都不一样,庄子自然提不起兴趣这或许就是惠子死后,庄子感慨自己再无能辩论的对手的真正原因。

在此期间,唯独蒙仲的见解,让他有些兴趣。

比如蒙仲提议把鱼篓网的网眼制得大一些,这样就能让小鱼从网眼中逃过,不至于遏断了仍在生长的小鱼以及鱼苗。

但是对于世人趋利本性,蒙仲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认为只能从加强道德约束方面着手。

加强道德约束,这个说法让庄子颇为不喜。

要知道,道家思想主张的是主动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道德约束,这其实是儒家对世俗的要求儒家刻意强调礼数,其本质除了君君臣臣的阶级之分外,也是为了加强世人的仁义礼德,继而使世道变得更好,或者干脆地说,变得更有秩序。

虽然道家也提倡让世俗变得更有秩序,但不同的是,道家思想是希望世人主动去接纳、去感悟‘秩序’,而儒家则是借礼数,直接将秩序套在了世人头,尽管结果看去相同,但由于过程大为不同,从而产生了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的天壤之别。

……

看着仍在诸子面前侃侃而谈的蒙仲,庄子抿了抿嘴唇,捋着髯须若有所思。

他发现,蒙仲这个他暂时还未承认是弟子的弟子,似乎对儒家颇有好感。

唔……这可不成!

庄子暗暗想道。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给蒙仲单独授业,让后者彻底认清儒家的真面目,以便此子一心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