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将竹管腰带系在朱棣腰间,而后将铅子袋、线药袋、竹管等物别上。
同时,陶穹在一旁解释:“这鸟铳乃是用两块精铁相包而成,中间的孔最开始很小,需要用钢钻钻大,一个匠人一天也只能钻一寸,按理来说需要一个月。”
“我这是取巧了,专门请了五位工匠日夜不休的钻,这才只花了七日就钻出铳管。”
朱棣插话道:“这样经过多人之手,不会出问题吗?”
陶穹摇了摇头:“问题倒是不大,只是按照朝廷的规定,所有火器都需要编号,这种多个工匠钻一個铳管的事情,若是出了问题,确实不好问责。”
法不责众。
多个工匠三班倒,不断钻孔,确实在短时间钻出了一匹可以用的铳管,但不符合军器局的规定,也就是试验阶段,陶穹才敢这样做。
朱棣微微颔首,觉得问题不大。
大明倒是不缺人,只要定下制造标准,一个月制造出一万只鸟铳不成问题。
而后,陶穹说起了鸟铳使用之法,总计十个步骤,朱棣也是用火器的老手了,虽然才上手,却可以做的像模像样。
火绳安入龙头,朱棣的前手托着鸟铳木架中腰,后手开火门,旋即拿起铳架后尾。
“陛下,需要这样贴着架尾,用一只眼看,后照星对着前照星,前照星对着靶。”
朱棣架起鸟铳,对着校场前面放着的靶子,而后右手大拇指拨轨向后,轨入龙头,落在火门,火焰燃起,硝烟霎起。
砰!
弹丸射出,精确地正中靶心。
朱棣放下鸟铳,立在硝烟中,眯着眼看向靶子。
而后,朱棣不言不语地再次按照之前的步骤装药,再次进行发射,弹丸又一次射中了靶心。
砰!砰!砰!
连续射了三发,朱棣这才放下鸟铳。
远处的道衍注视着这一幕,看着立在硝烟中的朱棣,这火药的烟雾围绕着皇帝,久久不愿散去。
“当真是好火器!”道衍赞叹。
朱棣微微颔首:“是啊,这个鸟铳比起以往的火器更加准确,威力也有所提升,而且可以单人使用,若是技巧娴熟的士兵,更是可以连续发射弹丸。”
想到这里,朱棣心痒难耐,恨不得立刻征调人手,造出个十万支鸟铳。
“有此神物,区区瓦剌、日本,咱随后可灭!哈哈哈!”
朱棣嘴角勾起,有些抑制不住兴奋。
陶穹摸了摸后脑勺,有些疑惑……瓦剌他倒是知道,确实是大明的敌人,只是这日本又怎么招惹皇帝了?
算了,不重要。
“陛下,世子说过,这鸟铳存在缺陷,没有那么好。”陶穹觉得有必要说清楚,旋即给朱棣燃起的心脏浇了一碰冷水。
朱棣有些不悦地看向他:“什么缺点?”
“它这个点火有些困难,下雨点用不了,还有刮大风的时候也用不了,世子说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基本只能发射一次。”陶穹如实告知。
朱棣看了看长约五米的火绳,稍作思索,便确定陶穹所言属实。
只是。
“这有何难,朕只需要将鸟铳兵分成三排,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这不就行了。”
朱棣也是玩火器的老手了。
明初云南王沐英就因为嫌弃火器射速太慢使用过这种战术,朱棣的神机营也用过类似的战术,但是后来觉得不适合战场的局势,而被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