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到底要分还是要郡!真的难的要死!(2 / 2)历史直播:老祖宗们帮我写论文首页

。。。。。。。。。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除了两制并行的之外,还有综合分封和郡县制的理论构想。就是明代的顾炎武提出的寓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

首先就是选拔熟悉当地民情的人担任县令,且给予充分的权力,说白了就是自治,增加责任感的同时,还可以全心全意为辖区百姓谋福利。

第二是明中后期以来对地方的官员监察过于细密,并且还为了求全自保,有点阴奉阳违了。所以为了增加他们自主性,提出罢监司之任。

第三,凡是经过县令考核的优秀官员,可以给予提拔并且允许终身为官的许诺,甚至还能世袭给子孙或者推荐的贤能,就是增加原始的能动力,并且没有画饼啊!

第四我记得好像是用近乎乡举里选的原则荐举贤能之士,只要考核成功,就可以被录用,并且还确保了世官制度不会走向歧途。

反正顾炎武对于两制并行的想法理论,就是取长补短,让两种制度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别说,这虽然还是没有脱离传统固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也没有付出行动。

但至少表明了顾炎武对于屏藩皇权的狭隘视角的鄙夷。是值得称赞的!”

那个明朝的顾炎武是秦明重点讲解的一个人。

他的想法,他对于两制并存的看法,以及主张,也是让很多人听了后点头。因为大多数的郡县也好,还是分封也罢,说开了,其实还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保护皇帝对江山的私有制。

当然那些傀儡皇帝的时期,保护的角色就变成了门阀士族等人,可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因为各个阶层的所代表的利益就不一样。

很多东西你顶破天了,很多百姓要的还是一碗饭而已。

身外之物的钱财,在那些个年代都是想都不不敢想。

强如朱元璋当时农民出身,在元末夹缝求生,从地主家到寺庙,再到明教起义,不就是为了能够吃上一两口饭嘛?

可是上位者有谁关心呢?

毕竟那时候的元朝朝廷还在未来到底修不修黄河堤坝而吵得不可开交。

压根就不把百姓当人。

。。。。。。。

“其实分封和郡县的很多问题,更多的还要涉及公和私的议论。毕竟公天下这种崇高理念,为当时制度的正当性提供一种伦理准则和价值评判。

但是这个就需要的水平太高了,我还不够。我可以去问一下我的老师,或者看几篇论文,看看名人大家是如何议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吧。

其实关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平衡讨论也是比较有说头的。

比如唐玄宗时期,为了抵御各异族的侵犯,大量扩充边防军,还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帅权以及下去州县的监督权力,可是这样也导致了地方势力日益膨胀。

并且他还并不满足于弱干枪枝的局面,结果引起地方权贵的不满,招致安史之乱。

混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反抗军,所以军镇制度又要搞到内地,并且一些军事长还经常兼任观察处置使,且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地方行政官,总揽大权。

其实这就是唐后期的藩镇,而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又没有办法消灭这些势力,所以又只能让他们那些藩镇继续统辖原来叛军占据的地盘。

这样的行为又可想而知,到了后期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了,毕竟朝廷又腐朽,争斗不止。并且柳宗元还写了封建论,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的批判。

用这个来弘扬郡县制来强化中央集权,并且还树立朝廷的权威。

这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辨证关系。

与之相反,有分权那就有集权,分权与唐朝,那么集权是谁呢?那就是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