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遭了天灾,脑海中第一个念头,绝不是想着造反。
而是将所有活下去的希望,寄托在朝廷身。
这时候,朝廷也不用说赈灾得当,但凡能有举措。
老百姓绝不会走造反这条路。
他朱元璋就是。
当年,元人但凡能给他一口稀饭,家人死后能有一个葬身之地。
他怎么可能跑到皇觉寺当和尚。
“所以说,有些事怪不得崇祯这小子。”朱楠为崇祯小洗一下。
“其实,他继位之初,还是有心将大明中兴的。”
“登基以后,惩处奸佞,颤除阉党,朝堂风气勉强说起来也算焕然一新。”
“阉党?”朱元璋一愣,诧异问道。
“什么时候太监,也能成党了?”
“咱还记得,特意立碑,后官宦官不得干政。”
“这是那个小兔崽子,敢不听咱的话,开始重用宦官了?”
闻言,朱棣沉默无语。
重用宦官,其实就是他起的头。
当年朱元璋曾明言,宦官不得干政,否者一律杖毙。
身为老朱继承人,朱允炆自然对宦官没什么好印象。
宦官在朱允炆一朝,可谓水身火热。
朱棣反而开始主动拉拢宦官,为他传递建文朝堂情报。
慢慢用下来,还挺顺手。
再加,手底下还有三宝这个得力的大太监。
他自然对宦官这一群体没什么偏见,反而大力提拔重用。
“爹,儿子觉得这都小事,咱还是听二十六弟说说,大明是怎么亡的吧!”朱棣故意岔开话题。
朱楠淡淡一笑,也没戳破朱棣小心思,接着说道:“小冰河时期到来。”
“其实不光影响的是大明,还有一个地方,深受影响。”
“你是说,关外鞑子?”老朱问道。
老朱不愧是一代雄主,战略眼光精准。
一句话就道破关键。
朱楠点点头,“爹你说的没错!”
“大明遭灾,粮食减产,可塞北关外,女真,鞑靼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女真没了粮,能怎么办?”
“当然是南下劫掠,打草谷了。”
“而且在小冰河期前,就是温暖期,原本不适合耕种的辽东苦寒之地,经过历代人开垦,也被开垦出万顷良田。”
“而这,也是唐代契丹人崛起的根本原因。”
“东北大地,通过两百年开垦,他们和游牧民族不一样。”
“只靠放牧为生,他们和中原的生活方式基本无二。”
“都是靠着农耕生活。”
“可在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下,原本土地肥沃的黑土地也种出不粮食了。”
“他们的选择,也就不难预见了。”
崇祯听到这话,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感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理解了大明。
不仅是他,老朱和朱棣,也是用惊奇的目光看向朱楠。
这个分析问题的角度,如此新奇而独特。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阐述的明明白白。
而且,这种说法,是之前从没听过,甚至都没想过的。
此前,原本还以为,蛮夷生性残暴,就喜欢劫掠和杀戮。
可经过朱楠这么一说,中原和蛮夷的关系,就如大户和乞丐差不多。
光景不好,乞丐都要不到饭了,除了抢劫大户,还有什么办法?
所以说,中原和塞外蛮夷,天生就是对立的。
当外部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为了争取活下去。
两者只能拼个你死我活。
从根来说,这其他一切都没关系,只和活着有关。
想通这点,两个人看朱楠的眼光彻底不一样了。
朱棣是意外,没想到,原本以为与世无争,不喜朝堂的弟弟。
竟然有如此犀利而独特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
朱元璋则是欣喜,原本还想着下一个号选谁,这不号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