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姚立功的设想,自己甘冒风险炸毁了锦州机场、几乎全歼了徳川好敏中将刚刚筹建的陆军航空兵飞行兵团(原时空第一飞行师团的前身),使得寺内寿一大将率领的“华北方面军”失去了他们最大的优势。得到自己具有针对性的支援、军队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的二十九军和四十军应该能够坚持一段时间,最起码坚持到自己赶回平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何况宋哲元又被蒋公任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手下又多了一二十万军队,特别是第二十一集团军(商震部)和李仙洲的九十二军都是装备精良、能征惯战的部队,怎么会在短短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丢掉了天津和廊坊这两个重要节点的呢?
想破了脑袋都没有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姚立功只能归结于历史的车轮动能还是十分强大,自己想要仅仅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它的运行轨迹实在是困难的很,他也只能回电让赵家母女继续关注平津战事并想办法探明事件原由了事。殊不知这次天津和廊坊的失守都是土肥原贤二的功劳,他在发现姚立功的身份并得知他已经出关的消息后就为寺内寿一大将策划了这次行动计划。
常言说得好:“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瓦解的”,这句话用在那个时期的华夏实在是再贴切不过啦。姚立功虽然专门了解过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华夏历史,但是他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对历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那些毛皮,所以他只知道二十九军内部那个最大的“毒瘤”潘毓桂,却不知道原时空中真正出卖了佟麟阁和赵登禹的还有一个汉奸,他就是周思靖。
原本,很多人认为在“七七事变”中,赵登禹将军是受到汉奸潘毓桂的出卖而遭到倭军伏击不幸中弹殉国的,但是,在天津师范大学李慧兰教授主编的《七七事变探秘》中,指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书中指出,汉奸潘毓桂的确是将二十九军的布防图出卖给了倭军,致使“学兵团”伤亡惨重几乎全灭,但是出卖赵登禹将军的并不是汉奸潘毓桂,而是倭军暗藏在北平南苑的眼线周思靖。
此人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日语,他最后被任命为倭国顾问樱井的翻译,同时在他的办公室内,电话可以直接通往二十九军领导办公室与倭军军部。
就在1937年7月26日,“七七事变”爆发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赵登禹奉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之命令,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副军长佟麟阁一同指挥南苑所有军事力量,在部队集结途中,遭到倭军伏击,壮烈殉国,终年39岁。
而在部队部署命令下达之前,赵登禹将军准备部署完军队后,进城与军长共商战事,此时周思靖就在旁边,在得知此部署之后,便立刻回到办公室通知倭军赵登禹将军的行车时间与路线。随后,倭军在赵登禹将军的行车路线沿线埋伏,直到赵登禹的车辆经过时,用机枪偷袭了他的座驾,赵登禹将军不幸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探秘》这本书是专业书籍,即便是历史学家也并不一定熟悉,姚立功一个高中都没有上过的人哪里读过,自然不知道这个周思靖是何许人也。但是土肥圆可没有忘记这个暗子,在“华北方面军”连连受挫的情况下,土肥圆就派人联络周思靖,让他设法搞到第一战区的军事情报。
周思靖这个大汉奸接到土肥原贤二的指令之后,马上就通过第一战区作战课内的朋友得到了第一战区制定的作战方案并很快传递给了倭寇华北特务机关。在得到了第一战区的几乎全部军事机密之后,土肥圆和寺内寿一大将马上针对第一战区军事部署的弱点制定了一个“引虎出笼”的作战方案。他们大张旗鼓的集结重兵,做出攻击廊坊要掐
断平津之间联系的态势,仅仅在北平和天津方向各部署一个旅团企图牵制两地守军。
廊坊守军是宋哲元手下悍将冯治安率领的七十七军,还有石友三的第181师和沈克的第106师以及防空第三旅;驻防天津的是万福麟的五十三军和赵寿山的第十七师以及防空第四旅;第二十一集团军(商震部)和李仙洲的九十二军都在保定,担任第一战区总预备队,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和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防空第一第二旅以及骑兵部队都被宋哲元安排在北平周围进行防御,孙殿英的四十军仍然担任拱卫北平北大门居庸关、张家口一线的重任。
这样的部署原本是非常严密的防守阵型,纵深很大而且能攻能守,但是在关键时刻,天津守军首先出了问题。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天津守军指挥官万福麟身上,万福麟是一个老式军人,从清末的一个团丁慢慢成为东北军一名将领,不仅年纪老迈而且早已经没有了进取之心。在长城抗战时期,他的部队和汤玉麟部驻守热河,在倭军进攻面前一触即溃、毫无建树,战斗意志和战斗力还不及孙殿英的杂牌军,国内民众和媒体对他的表现很是不满,也没少挨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