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夺天下与试点?同时进行。(1 / 2)我,陈友谅,大定乾坤!首页

对付那些世家大族,理论上来说,就该像当初的‘黄巢起义’那样,斩尽杀绝,以绝后患。奈何还有部分看清了势力,选择投奔汉王,甚至还送上了自家知书达理的女儿和一半的财富。

根据历史上的教训来看,当其他人将自己的热脸伸过来的时候,不要用冷屁股去迎接,更不要用巴掌去扇他们。至少在榨干剩余价值之前,陈友谅绝不会动他们分毫。

而在剿灭如此之多的世家大族后,会造成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本就不多的读书人,会再一次大量减少。被奉为经典的儒学,可能会在某些地区直接断代。

但对此,陈友谅并不在意,甚至还拍手称快。毕竟南宋怎么亡的,依旧历历在目。所以,这帮只会吹牛、且不干实事的文官,没了也就没了。

况且,就算是那些在古代名垂青史的大臣,也不见得能适应陈友谅从未来借鉴的行政制度。

仅选用入仕官员这一项,汉王的理念就与如今有着很大的区别。

想要吃这碗饭,通过考试后,除了要从基层开始工作之外,还需要先在军营里服役两年。

后世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服兵役制度,虽说他陈友谅看不上、也不屑于对百姓使用。但对于这帮要上岗的士子们,让他们体验一下战争疾苦也不错。

此举,亦能借此削减‘重文轻武’这根深蒂固的思想。

所以,在开国后,第一批基层官员,并不会从对外科举的方式选拔,重开科举至少得等开国五年后再考虑。

这第一批官员,就从军队里考核选拔。

根据军师易闻远的统计来看,识字的士兵大概有一万左右,能写字的只有一半。如果要读写都会,还有一定熟练度的,全军上下,只有两千。

在这两千之中,愿意学习,肯读书的,只有八百。

但这八百人中,几乎都是战功赫赫兵王,可谓文武双全。

也即是说,他陈友谅第一批‘科举’,会有八百人来考试。从这八百人里,挑200名人精,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为了保护这800人的火种,他们已经从前线撤了下来。有的甚至已经直接转业,从一名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摇身一变,成了一地的县令。

而他们也不需要有多少自己的想法,只需要按照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办事儿即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基层官员亦是如此。

上一任沔城县令,在陈友谅造反的时候就被斩杀,这段时间以来,都是其他人兼任。

直至三天前,这县令才终于有人顶了上来。

沔城作为新制度的试点地,理当测试一下制度的可行性。如果这名从死人堆里脱颖而出、且通过测试的士官,无法胜任县令一职,那考试的内容则还需要变动。

后世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推广前,应不断尝试。

至于那些满心期待,等着重开科举的士子们,恐怕他们要失望了。

重开科举后,包括考试内容和方式全要改变。

科举的考题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会分成三个部分。

除了笔试和答辩外,还会有个面试。

内容涵盖常识、法律、经济、管理、人文、工科...

过了这第一道笔试的坎还不行,还要面对几名刁钻刻薄之人的轮番轰炸提问,答辩直到士子崩溃才行。

最后,经过两轮选拔,合格的士子才能去面试,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岗位,并在上任之前先去军营里待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