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 安民(2 / 2)天策烽烟首页

李毅苦笑说:“县令大人……我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还是随一起去县衙吧,省的我还要折腾别人来帮我写这方案,我们一起商议着,再由大人你写不是更好?而且,我这里还有一套培植棉花的方法,也一并交给大人你吧,多一点参考终归是好事。”

解决了一件心头大事,虽然说还没有真正解决,但至少已经有了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卢县令也轻松了不少,听到李毅的话,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小毅你说得对,就依你的吧!有时候我真的想不明白,如此大才的你,居然不会写字?这让我说什么好呢。我劝你还是勤奋点,多多练练书法吧,至少日后写个信也方便点吧。”

李毅连忙摆出一副受教的样子:“大人教训得是,小人定当谨记!”

卢县令摇了摇头,当初知道李毅不会写字,他也很是吃惊,明明李毅是识字啊,劝他练字也不是一两次了,但李毅依然还是这样,“你啊……算了,不说你了,这些事情自有你父母去烦恼,我操什么心呢。走吧,我们到县衙去,今天你就别回去黎家村了,就在我家安歇一晚就行。我让夫人安排给你煮点好吃的。”

李毅含笑点点头,卢县令不知道他的身世,所以依旧是以为他只是出来游学,虽然对于他为何在太河县逗留三年之久有些不解,但他曾经收到过晋王隐晦的提醒,不要去打听他的身世,并尽量给他方便,卢县令当然是照办了。

奏章很快就写好,并且特意地注明了,这是李毅提出的方法,当时李毅阻止过他,但是卢县令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且我是在撇清责任,万一有什么不良的影响,都可以推到你的身上。

李毅知道他是一番好意,后半句只是托词而已,就默认了这做法,况且,这对他来说也没有坏处,反而只有好处。

于是卢县令就派人加急送往晋州城,虽然说晋王在天门关前线,但按照规矩,这份奏章还是先送到州府的。而且关于北胡入寇辽州这件事,老晋王表示十分关注,所以如何安置这辽州涌来的流民,老晋王绝对会过问,如果这方案通过了老晋王的拍板,实施起来就简单多了。

果然,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听说老晋王看到这方案后,就开怀大笑,赞道:“处事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目光更是长远!虽说借粮于商略有不雅,但却是挽救了千万黎民的性命,不失仁者之风。好!很好!不过,这粮食不能光是世家和行商提供,我们更应该提供更多的粮食,虽然紧缺,但熬一熬还是能过去的。”

很快,晋州各地就收到晋王府发出的命令,各州做好接收流民的准备,同时发出榜文,征集粮草,内容和李毅提议的差不多,不过集体如何征,征多少,如何还,各县城视自县的情况,尽快敲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自行处理,老晋王没有统一的方案,只是划了个大体,并没有盲目地安排各地该如何做。

这也是李毅提到的,要因地制宜,不能以偏概全,老晋王认为有道理,当然是从善如流了。而且晋州各县的县令,大部分都是实干派,所以老晋王也很放心交给他们自行处理。

卢县令不敢含糊,连忙派人邀李毅前来商议细节,李毅也不推迟,很快就敲定好方案。卢县令就忙着安排与那些大户、行商会面。

其实不用卢县令特意的去安排,就在榜文行至太河县的时候,那些大户就开始商量要支援多少粮食了,当卢县令说要在县衙设宴的那一刻,都纷纷表示肯定前往赴宴。这效果,简直是让卢县令大吃一惊。

更让他吃惊的是,有一个独臂的少年,大手一挥就决定捐献一百万石粮食和十万金,并且承诺,如果日后有需要,还会尽最大的努力运粮到太河县。

要知道一百万石粮食,那可是够晋州二十万士兵,吃上一个多月啊,如果是省点用的话,估计够给五十万流民吃一个月了。卢县令当时就惊呆了。

这个独臂少年,当然就是有独臂金人之称的曾凯了。很多行商都认识他,知道曾凯很少做亏本买卖,既然曾凯愿意出钱出粮,这绝对是一桩不亏的买卖!

一时之间,不少人都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虽然不如曾凯多,但是架不住人多啊,很快筹到三百万石粮食和五十万金。

卢县令乐开了花,按照他和李毅的推算,太河县应该能容纳大概十万流民左右,毕竟太河县处于群山之中,地方不多,三百万石粮食,足够这十万流民吃一年多了。

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余粮支援其他县,卢县令很开心地向李毅反应了这情况。

而李毅认为应该要投桃报李,任务这么顺利完成,多亏曾凯的带头作用,劝说卢县令适当的把一些作坊的经营权交给曾凯。

卢县令当然是满口答应了,却不知道已经落入了李毅的小算盘之中。

曾凯的行为,当然是李毅安排的,而且这对于曾氏商行来说,已经是伤筋动骨,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了,这一百万石粮食,可是这两年来辛辛苦苦积赚下来的啊。而且十万金,差不多是见底了。

不过曾凯还是很支持李毅,而且曾氏商行大部分人都支持,毕竟他们大部分人也当过流民,知道流民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