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巍峨的皇宫大门时,那厚重的宫门缓缓开启,发出沉闷而又庄严的声响。就在这一刻,朝会已然正式拉开序幕,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即将上演。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众人皆知,这看似平静的朝堂背后,实则隐藏着无数的权谋与算计,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
许多人都瞪大了眼睛,满心好奇地揣测着接下来事情究竟会如何发展。
果不其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李二竟然毫无征兆地对长孙皇后出手!此一举动无疑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长孙无忌,心想这位权倾朝野的重臣今日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毕竟,自己的妹妹遭受如此待遇,他若选择退缩隐忍,那么长孙家族恐怕将会面临灭顶之灾。然而,这便是残酷的政治斗争,其中充满了种种无奈和抉择。
与此同时,朝臣们陆续步入宫殿。他们身着华丽的朝服,迈着沉稳的步伐,鱼贯而入。每一位到来的朝臣都会经过专门的中官唱名,中官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将来者的姓名、官职等信息清晰地报出,并逐一记录在册。
这份名册稍后便会呈递给皇帝过目,以确保所有应到之人皆已到场。若是有人胆敢旷工缺席,必然逃不过李二严厉的责罚。
由此可见,古代官员上班打卡制度之严格丝毫不亚于现代社会。而且,这种严格不仅体现在时间上,对于迟到者同样严惩不贷。
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原本严苛的唱名制度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耀象征。因为唯有朝中大臣方能享受被唱名的待遇,而能够进入中枢机构的更是凤毛麟角。
能在此处被高声唱名,无疑代表着自身地位的尊崇以及皇帝的重视。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并赋予新的意义。
这种强大的传承力量,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长孙无忌此刻正昂首挺胸地站立于朝堂队列的最前端,其身姿挺拔如松,气势威严庄重。作为右仆射,这一职位实质上等同于右丞相,而当尚书省内暂无尚书之时,他自然而然便成为了文官群体中的领袖人物。
此时此刻,房玄龄因身中剧毒而卧床不起,无法参与朝政,这无疑使得长孙无忌迎来了属于他个人的辉煌时刻。
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尽管身处这般荣耀之境,长孙无忌的面色却显得异常阴沉。
只见他步履沉稳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座位,缓缓落座后,便静静地端坐在那里,目光直直地凝视前方,默默等待着李二陛下的驾临。
众所周知,李二陛下向来不会过早抵达朝堂。通常情况下,他都会稍晚一些现身,这种习惯已然成为一种惯例。
如此行事,倒也体现出李二陛下颇具人性化的一面。毕竟,他稍微延迟到场,底下的臣子们也能够相应地晚些入朝,这在某种程度上可算作是赐予下方朝臣们的一份小小的恩赐与关怀。
时间悄然流逝,大约过去了一刻钟有余,终于传来一声高呼:“上朝!”
紧接着,众人翘首以盼的李二陛下出现在了朝堂之上。只见他身着一袭华丽耀眼的龙袍,头戴璀璨夺目的冠冕,步伐稳健有力,犹如龙腾虎跃一般自大殿之外阔步而入。
一路走来,李二陛下不时对着两旁的朝臣微微颔首示意,其目光徐徐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仿佛对他们都了然于心、熟稔至极。
这样的举动让众多朝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温暖之感,纷纷暗自思忖道:皇帝陛下看到我啦!
于是乎,一众朝臣皆低垂着头颅,小心翼翼地用眼角余光偷瞄着李二陛下那一步步迈进的双脚,生怕有丝毫失礼之处。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够清晰地察觉到李二那锐利且极具威严的目光。这便是朝堂之上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带来的影响。
待李二稳稳地坐上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后,众人方才整齐划一地转过身来,向其行起大礼。
这种行礼方式与后世截然不同,并非是令人屈膝下跪的跪拜之礼,而是一种被称为叉手礼的礼仪。
只见大臣们双手交叉于胸前,微微躬身,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之意。
行完礼后,众人亦不像明清时期那般恭敬地站立在原地,而是纷纷返回属于自己的案台前,然后安坐下来,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此时,只听李二用他那低沉而又洪亮的嗓音淡淡地开口问道:“诸位爱卿可有什么重要的奏章需要在此商讨一番?”
其声音在偌大的朝堂之中回荡开来,每一个朝臣皆能听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代想要当好一名皇帝绝非易事。瞧瞧这朝堂之上,数十位大臣济济一堂,彼此之间虽然留有一定的空间,但整体而言还算较为宽松。
可若是皇帝说话时稍微放低音量,那么处于下方的臣子们恐怕便难以听清了。
正因如此,许多皇帝在上完早朝之后都会感到疲惫不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需要不断高声呼喊,以确保自己的旨意能够准确传达给每一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