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文武早已赶来,纷纷拱手作揖拜见。
“丞相,下令吧!挥师出征灭掉公孙渊,让这群匈奴见识一下汉军雄威。”
“对!丞相,在下愿领兵出征!”
“……”
一众武将纷纷请命出征,毕竟一连串的胜利,大军士气很高。
“武将骁勇,区区胡兵不足为虑。”
诸葛亮微微点头,目光看向一众沉默的文官,开口道:“公衡,说说你的看法。”
黄权闻言一愣,沉默片刻,上前道:“丞相,吾有一言,不知该不该讲。”
“直说无妨。”
“如今天下未定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还有魏吴残敌未剿灭,随时可能反扑,目前大军粮草已不多,在下建议以守为主,暂不与胡兵交锋。”
黄权一直奉命征调粮草,对汉军后勤虚实很清楚,建议与武将截然相反。
话音刚落,一众武将窃窃私语。
“公衡说的在理。”
诸葛亮连连点头,目光看向陈泰,问道:“玄伯,说说你的意见。”
陈泰闻声缓步上前,作揖道:“丞相,公衡想法跟吾一致,在下建议征调良将精锐赶往边关加强防守,以守退敌,同时也要兼顾魏吴,不能让残敌缓过劲来,到时会很麻烦。北胡只是一股联军,声势浩大,实则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坚守肯定就会发生分歧撤军。”
诸葛亮微微一笑,发现文官的建议跟他一致,回想起古代文武商议都是这种情况,武将都是请命出战,文官则选择以更少的代价换来天下太平。
“汉军将士骁勇无敌,灭区区胡兵如探囊取物,挥师征讨胡兵是早晚的事,可如今粮草不多已无力出征,同时还要面对魏吴,只能暂时搁置。”
诸葛亮先夸赞武将一句,紧接着讲道:“公衡、玄伯说的在理,与吾意见一致,征调精锐奔赴边关以守为主劝退胡兵,等魏吴残敌剿灭,粮草充足再挥师远征。”
“丞相,无论是灭魏还是灭吴,又或者征讨匈奴,在下都愿统兵出征。”
关兴见诸葛亮已确定方略,上前请命。
诸葛亮沉思良久,北面防线接下来要进行调换,牵招年事已高常年镇守边关,也需要武将去接替,马谡奉命出任并州刺史,他在与胡兵作战上经验多少有些不足,有些不放心,一旦来点花活,出现点幺蛾子恐要出大事,到时大军前去支援也要上月时间,很危险。
诸葛亮决定让郭淮奉命前往并州出任刺史,他对胡兵了解颇多,轲比能得知郭淮前来,肯定不敢放肆,在金城一战,就让轲比能吃过一次大亏,再让李骋领所部一万陇西精锐赶往,马谡回都重新任命。
牵招所部的一万并州精锐加上马谡带去的两万新军,还有命他在并州招募一万新兵,再上李骋所部的一万兵力,五万兵力彻底够了,以郭淮的统兵能力,面对轲比能绰绰有余。
幽州是个大麻烦,曹魏为了与汉军死磕,此处兵马都已调往潼关,如今只有大概一万精锐,王雄招募新军战力肯定非常一般,需要征调一支精锐前去。
思来想去,诸葛亮决定让张苞为主帅,领所部一万步弓精锐,冀州刺史吕昭所部一万兵力随时作为后援。
调阎行统领一万铁骑一同奔赴幽州边关,吩咐费祎调集五万后勤兵保证北面大军粮草问题。
孙礼跟张苞严格来讲是同乡,都是涿郡人士,在北方肯定有不少威严,就征调所部归降一万兵力奔赴幽州边关,如此多的精锐彻底够了。
为防意外,诸葛亮传令陈泰出任边关防线军师,负责出谋划策,避免武将傲慢行事出现兵败。
原本打算让田豫统兵出征,想到他与王雄有恩怨,果断放弃这个用人念头,以免两人一见面当场闹翻,兖州现在是马岱与田豫镇守,两万步弓精锐外加三万归降新兵,一旦北面压力大,可作为后援随时赶往增援。
原先是任命田豫一个虚名挂名幽州刺史,如今不能得罪王雄,改田豫为青州刺史,目前青州并没有去攻取,可让田豫统兵征讨,马岱继续坐镇兖州。
诸葛亮接着亲自修书一封火速送往幽州王雄,大大夸赞其人忠义,担保他侯爵之位,让其安心应付胡兵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