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从天而降,一只手掌压在张有归头上,朝谢石爽声大笑道:“谢先生,你替我收了个好学生!”
张有归一个趔趄,差点被从天而降的老夫子一语惊倒。
张佑方心中五味杂成,看着眉开眼笑的同姓老夫子和不知所措的张有归,既羡慕又失落。
谢石指向花甲之年的张佑方,笑呵呵道:“张夫子,你的学生在这儿。”
接到谢石书信后,匆匆赶来的孤竹书院张夫子,大笑着掩饰尴尬,胡诌道:“张佑方也是个不错的读书人。”
张佑方闻言,羞愧得无地自容。但脸上,立马又爬满笑容。
能得到张夫子的交口称赞,无论其用意如何,都值得骄傲。毕竟老爹张本睿,耄耋之年都没有这份殊荣。
城南贡院作为渤海国科考主场,修建得不可谓不大。不但各郡会馆容纳其中,连绵成片,考场更是占据了大部分面积。
每三年,数千名考生,分别在春闱和秋闱考试之中,在此奋笔疾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那场面,不用细想,都叫人震撼。
在考场北部,有座九层高楼,是渤海国历代国主,亲临考场点墨的临时行宫。
却望楼。
所谓点墨,就是在科考开卷之前,当代国主为表示对儒家的尊重,和对科考的重视。象征性的在试卷上启笔开卷,写一句对参考士子祝福的吉利话语。
点墨后的试卷,会被张挂在却望楼上,供答卷士子瞻仰。
渤海国王宫坍塌后,谢石,公孙衍,肖丫和朱蒙就临时住在这里。
作为扶余国灭国两千年后,复国的第一位女王,肖丫的住所,位于却望楼最高层。
这里视野极佳,东南西三面考场,都能尽收眼底。
“张夫子,午时将近,请上楼入座。”谢石笑道。
张夫子登楼,谢石作为引荐之人,走在前面领路。张佑方苦笑一声,朝张有归使了个眼色,忐忑不安的跟在后面。
陈子墨推了一把不明所以的张有归,轻声说道:“二老表,快上楼!”
张有归小脸一红,尴尬道:“大哥会多想吧?”
公孙衍左拥右抱,搂着三个佳人的小蛮腰,嗤笑道:“不知好歹!”
朱蒙从却望楼飞身而下,落在陈子墨和张有归面前,笑道:“榆木疙瘩,你没看到张佑方的眼色吗?”
张有归闻言,绯红的小脸变成了熟透的苹果。
陈子墨一脚踹在他屁股上,痛心疾首道:“还想要张夫子跪着求么?”
张有归健步如飞,在数千读书人羡慕的眼光中,拾级登楼。
谢石领着张夫子登上九楼,来到肖丫住所门外。
小丫头虽然已贵为一国之主,但毕竟还是个眼窝子浅薄的孩子,对谢石充满了深深的畏惧。见声威赫赫的儒家贤人,带着同样声名在外的孤竹书院院长站在门外。
小丫头去而复返,打开门探出小脑袋,盯着门外二人,支支吾吾道:“谢先生,找我有事?”
谢石笑道:“想找你作见证人,可否?”
不待肖丫回话,楼下庭院中的朱蒙高声吆喝道:“可以的可以的。”
肖丫只能硬着头皮点点头。
谢石一手覆在肖丫头顶,大笑着跨进门。身后的张夫子一脸羡慕,跟着进门时,眼角余光瞥见张佑方身后跟着那位少年郎,又眉开眼笑起来。
肖丫的居所,是历代渤海国之主的点墨之地。一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张八仙桌。桌上规矩整洁的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一座清供假山。假山有半人高,上面种植有一棵如盖孤松。孤松枝叶间,悬挂着一只细小风铃。
风铃之下,是一汪自假山中浸润而出的浅水。水色清亮,只是在水底沉积着浓黑沉墨。
想来这假山,就是所谓的笔架山。那一汪浅水,便是洗墨池了。
张夫子在谢石引荐之下,端坐在八仙桌左侧方位,在他背后,是一张松下麋鹿觅食图。
这间屋子的布局,无处不透着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