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2 / 2)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首页

在疫源地未被消灭之前,凡是与疫源地接触的易感动物,都有受感染并形成新疫源地的可能。

这样,一系列疫源地相继产生的过程,就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有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养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昆虫)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该地区循环往复、长期存在。

人和动物对这些疫病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并受人类活动的显着影响。

当人类随着开荒、采伐、开矿、修路、野外作业等闯进这些生态系统时(如原始森林、沙漠、草原、深山等荒野地区),可能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并将其带出,而且会破坏特定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导致宿主和传播媒介数量下降甚至完全消灭,病原体也就随之消失。

例如森林被破坏后,植被、土壤、气候等一系列自然因素都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导致森林脑炎病毒的宿主啮齿动物和传播媒介蜱类消失,森林脑炎也就不复存在了。

自然疫源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学现象,自然疫源地中的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都是特定生物系统中的成员。

以动物为主的和人与动物并重的人兽共患病均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因为这些传染病离开人类的参与仍然可以在自然界循环传播、延续存在。

其中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称为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这些传染病不是人类本身固有的,而是来源于自然界动物。

据统计,目前已知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有120余种,其中

病毒性的约60种,如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等;

细菌性的(含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约50多种,如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布鲁菌病、炭疽、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真菌性的有4种,如隐球菌病、放线菌病、皮肤真菌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