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小侄认为,不妨暂时放下偏见,重温一下旧时科举人才选拔之路,闻一求十,所想所得必是蔚为大观的。”
比如科举的头一关县试,考试区分“已冠”和“未冠”,以是否年满十六岁为界限出题,充分体现了考试的人性化因素,这一点如今演变成少年高考制度。
县试共考六场,俗称一考五覆,其中第一场最为重要,考完后要在县衙门口张榜,有红榜与副榜之分。
中红榜的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在副榜上的也不至于全无翻身机会,都要看接下来五场的表现如何至于那些连副榜都没登上的生员,你们趁早赶紧回家刻苦学习,争取明年再来。
这红榜与副榜之争,便是现在比赛采用的双循环淘汰、败者复活等制度的源头。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的第一步县试,例由各县县官自主命题,试题水平受制于考官素质,必然良莠不齐,这里就不过多评述了。
生员通过县试之后,便可以参加省城举办的乡试。乡试例由礼部选派学政到各省主持考试,相当于中央考试院派遣专人奔赴各省监考命题。
与县试相比,这乡试的考题就上档次多了,而且还极其富有地方特色。
比如一九零三年河南乡试考题为中州形势论,而陕西则为王猛治秦论,甚至这里面还有假想历史穿越题: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
“小侄觉得尤其是这道假想穿越题,水平高到可以据此大写一篇学术论文,何谈拘泥不化,因循守旧?”
闯过乡试,接下来便是会试和殿试,这两场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
如果说县试主要侧重四书五经,到了这一步,考的则全是国家大政方针之类的策论。
比如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甚至还考外国法律与地图政治,例如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小侄觉得会试充分体现了选拔人才的方向性与兼容性,因为会试居然可以自选考题,由礼部出五道策论,考生任选两道回答即可。”
善治经史的不妨做做“贾谊说”,而精通外文洋务的,则去研究如何保护华工侨民,从而方便考官根据选题门类选拔人才。
说实话,这种文史类的杂学知识,讲述人说得开心,周围人听得有趣,而且还不怕被挑出错误来,也不想想我家小六子活了多大岁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都亲身经历过!
有他在一旁暗中提点,我便可放心大胆地侃下去。
小六子说自古以来灰家就特别喜欢去人类的考场里面溜达。
要知道过去科举考试尤其注重卷面,因此考生不能直接把策论写到考卷上,必须先打好草稿再誊抄。
在写完草稿之后,考生们往往喜欢摇头晃脑小声吟诵一遍,此时灰家大可以趴在一边仔细听听,这是个增长见识阅历的好机会。万一肚子饿了,还可以直接现身找考生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