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个同窗是个温和性子,平日里就是遇上再生气的事也都是好言好语的说话,他与之相处时间挺久的,据他观察,这人是个品性很不错的人。
这样的人教孩子们念书,也能够放心。
刘博昌这才松了口气,与其他族老们对视了一眼,如果是刘少华他们家给那位先生出一半的束修的话,那光他们几家都能有不少孩子去读书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确实不错,是可行的。只我还有一个顾虑,他是哪里人士?他一个童生,去别的村子给人家教书的话,他族里或者村里不会有意见吗?”刘博昌问道。
“这个您放心,他与他母亲住在离咱们村子十来里地外的清江村。您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北边发生很严重的旱灾,咱们县来了不少逃荒的难民吗?
这清江村所住的村民差不多都是当时的难民,他父母就是当时逃荒来的,逃荒到这边后才生下的他。
那个村子由于差不多都是难民来的,并没有说对他有什么约束的,这边除了他母亲他也没有其他的亲人了。”刘少华解释道。
他这位同窗名叫苏士诚,今年刚刚二十,因为一直只想着考出头来,并未娶妻。
他爹在逃荒前是个富商,不知逃荒路上发生了什么最终来到永安县的时候只有他和妻子两人了。
但这人是个有成算的,表面穿的破破烂烂和难民分不出两样,自己和妻子的衣物上却都缝了银票,一路带到了这边。
安顿下来后便马上买了几十亩良田佃租给了其他人收租子成了个小地主,多少还是剩下了这么多的家底,他爹又会去镇上和县城里做些小生意,所以苏士诚才能一直有钱读书。
但自从他爹去世后,他们家除了地里的收成就没有其它进项了。
苏世诚的笔墨纸砚,书院束修,四季衣裳都是要钱,母子俩一直在吃老本。
直到苏世诚开始参加科考,童生试他考了三次才考上,期间去府城每次都是一大笔花销,于是母子俩就开始卖家里的田地给他去考试。
到现在他第三次参加院试考秀才,家里的地已经被卖光了,除了自家住的房子外已经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卖掉给他去考试了。
所以苏世诚才开始妥协,想着以后做个教书先生,这样子养活自己和母亲是没有问题的。
刘博昌回忆了一下想起了这事,当时确实有不少逃荒过来的,那这就好办了,没有族人和村里人的阻挠,人家还是童生,这还真是个来给孩子们教书的好人选。
“少华啊,你这是又要给咱们族里办成了一件大好事啊,我真是代表那些孩子们谢谢你了!那你尽管去联系你那位同窗,人家同意了的话,我们立马就把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了。族里那边我们这几个老家伙都会去说的,这对孩子们是实打实的好事,应该还是有不少人会同意的。”刘博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