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光,怎么可能会在两个黑洞上吸附着?”
你站在超市的货柜前,拿起了一个苹果。手里的苹果在物理层面不会同时出现在你的手上和超市的货柜上,但在哲学的角度上可以认为它同时的存在于你的手中和商超的货柜上——在你还没有决定购买它前,它注定仍然是一个待出售的货物,应当呆在货柜上。但是,你确实拿起了它来判断是否要购买。这或许难以理解,或许更加能够被反驳,就像同样的光,会吸附在两个黑洞上一样。
黑洞与折跃门不同,它不是一个折跃体,其内部是广袤的宇宙空间,比图特勒尔将其称为黑洞空间。在黑洞空间中同样拥有大量的“星门”,这些星门串联着不同的黑洞,物质和能量也在星门的四周扩散,并重新聚集在奇点的内部。
与我们的认知不同,黑洞的内部十分明亮。它与宇宙截然相反,以白色为底色,点缀七彩斑斓的颜色。舰船进入黑洞就像来到了天堂,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明亮、洁白、纯真,而星门则黑暗无比,里边透露着星光。这些星门散布在黑洞之中,有的也散布在边界上。它或许是因为引力的扭曲自然形成的。在这里,舰船倘若不被比图特勒尔空间潮汐锁定,就会在眨眼间穿梭到百年以后。
进入黑洞需要找到边界上的“星门”,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虫洞”,它是一个真实的洞,作为二维的平面躺在微曲的黑洞截面上。它们大多十分渺小,远距离无法被观测。舰船穿过虫洞来到的黑洞与舰船直接越过边界进入的黑洞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进入了黑洞内的空间,在其内部能够发现其它的星门,后者则踏入了一片混沌之中,万物被奇点吸引,朝它汇聚。在舰船最大承载能力边界的范围之外,它们仍然能够逃脱黑洞——黑洞也存在于空间之中,而折跃则游离于空间之外,主观上来讲,折跃要比黑洞高一个维度。
往常的舰船寻找星门都是通过探针扫描虫洞,随即进行穿梭,在另一个星系中依据比图特勒尔的星图确定自己的位置。大多数虫洞都是稳定的,但是少部分的虫洞容易坍塌。坍塌的大多不长久,而不会坍塌的则长期存在。能够找到一个容易坍塌的虫洞,远比发现夸克星更加幸运。
这种探索的效率极低,使得比图特勒尔在寻找蓝葡挞星系和帽子系之间的黑洞时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派遣了五十多个勘探编队。
那么,“同样的光,怎么可能会在两个黑洞上吸附着?”
首先,黑洞不是折跃体,它们不会既存在于一个星系,又存在于另一个星系,这从大小黑洞互通上就能够看得出来。但其中的虫洞是折跃体,它既存在于一个黑洞上,又存在于另一个黑洞上。
引力边界的周围有一层汇聚着大量的光,这些光飞速的围绕黑洞旋转。光是信息的载体,倘若现在的我们去到四十多亿光年外的地方,就能够看到地球的诞生。黑洞上的光承载的信息是巨量的。小的黑洞不足为惧,但像是主宰整个黑洞级星系的黑洞所拥有的光信息是庞大的,是十个比图特勒尔都难以计算的。比图特勒尔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这一技术,从黑洞上捕捉光来研究一些星系的诞生和发展。倘若这项技术没有炉火纯青,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
“同样的光,怎么可能会在两个黑洞上吸附着?”
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黑洞是否为折跃体,但这一常识问题很快就被推翻了,这从大小黑洞上就可以看出来。紧接着,这群科学家们想到了虫洞。它们起身前往虫洞四周,观察上方流逝的光芒。若把黑洞这一光层比作流动的云海,虫洞就像是旋涡。不断的有光芒掉落在它的口袋里,飞到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
“博士,我们知道了光的去向,但我们怎么知道光是如何来到这个黑洞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