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琮这人朕倒是有印象,前年还到长安来恭贺我们迁入大兴城,看起来倒是年少有为的样子。”杨坚自言自语地说。
高熲进言说:“陛下,梁国君主交替,萧琮英气勃勃,恐怕不甘久居人下。微臣以为,可以征召萧氏宗族入朝为质,并重置江陵总管,以防万一。”因为南下灭陈只是时间问题,高熲害怕西梁这个新上位的萧琮狗急跳墙,和南陈勾结反抗,故而有此提议。
“这样也好。”杨坚也同意了。
再说回西梁。
萧岿的一生是窝囊的一生,继续父亲萧詧的舔狗政策,在位二十几年依附在北周、隋朝之下,虽然在最后几年获得杨坚信任、赢得了独立的地位,但国小民弱,独立的西梁也掀不起什么波澜。萧岿享年四十三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世宗。萧岿孝顺慈善,俭约爱民,境内因此安定太平,没有开疆拓土,至少保住了南梁萧氏最后的领土,也算无愧于祖先。
萧岿死后,二十七岁萧琮继位。萧琮继承了父祖辈的优良基因,长得器宇轩昂,风流不羁,而且待人宽厚仁义,骑射精湛,博学多才,简直就是一个五好青年。萧琮上位后,改元“广运”,希望西梁政权广交好运。
萧琮积极进取,想要为西梁政权寻找出路,便让大将军戚昕率水军攻打南陈荆州治所公安城。不过,事与愿违,西梁多年没有发动战争了,没什么经验,戚昕也不是什么良才,公安城在刺史陈慧纪的防御下固若金汤,最后,戚昕无功而返。
萧琮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他叹着气五叔萧岩、八叔萧岑二人说:“叔父,难道我大梁再无中兴之日么?”两位叔叔无言以对,萧琮拔剑击柱,垂头丧气。
这时候,杨坚的诏书来了,内容是勉励萧琮,让他好好看,善待百姓。萧琮读到这里,频频点头,不起波澜,这些都是套话。随后的内容,杨坚封萧岑为大将军、怀义公,并要求他入长安任职。萧琮开始脸色大变。诏书末尾,萧琮看到“复置江陵总管”几个字时,他像是吃了只苍蝇,面部扭曲不堪,忍不住哆嗦。
“陛下,老臣不想离开故土呀,我不想去长安!”萧岑开始抽泣了,他知道,此去必定不返。“老八,振作点,已经这样了,还怕什么?”萧岩语气坚定,似乎在想着别的事。
“八叔,朕自身难保,如何能保全你呢?”本以为萧琮是王者,没想到是青铜。面对杨坚的一直诏书,萧琮那满腹经纶,那文韬武略,那爱国热情却如此不堪一击,他竟然不敢有半点反对意见。萧琮像一个泄气的皮球,瘫坐在龙椅上,两眼无光看着大殿顶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忍。萧琮从小养尊处优,没有遭受过挫折,没想到杨坚的一封诏书就把他的心理防线击垮了。
文武群臣很快议论在一起,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泣下沾襟,有的愤愤不平。大将军许世武、戚昕二人就是愤愤不平之人,他们觉得不能坐以待毙,然而看到萧琮那不可救药的眼神后,他们知道,这个皇帝靠不住。萧岩默默观察着,他也发现了二人的异常。
散朝后,萧岩秘密找来许世武、戚昕二人商议出路。
萧岩开门见山说:“主上年幼,恐怕守不住大梁基业,你二位世受我大梁国恩,应该不能眼睁睁看着亡国吧?”
“不能!”二人齐声说。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主动作为,或许可以挽留大梁。”许世武道。
“大将军有何良策,可力挽狂澜?”戚昕问。
许世武想了想,脸色一沉:“与其把江陵拱手让给杨坚,不如把江陵给陈叔宝,毕竟梁陈都是华夏正宗,怎能把祖宗基业交给北方夷狄?”隋朝的班底是关陇军事贵族,而这个集团身上有鲜卑人的血液,自从“五胡乱华”一来,南方人一直把北方人视为蛮夷,这也算南朝人最后的骄傲了。
萧岩:“好,只要能延续大梁火种,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
戚昕说:“我是战败之人,自知有罪,王爷,大将军,你们若信得过我,尽管吩咐。”
“荆州刺史陈慧纪,他是陈氏皇族,威望高而且战功大,我想暗中联络他,我们里应外合,一定能拿下江陵城。”许世武说。
“然后再以此投降陈国,联合陈叔宝北伐!”萧岩激动地说。
“这件事我去办最合适,我之前被陈慧纪打败,此番前去表示归附,诚意十足。他一定不会怀疑。”戚昕说。
“好,戚将军,”萧岩拍着他的肩膀,眼神坚定,“你肩负着振兴华夏的使命,希望你保重呀!”
“我一定不辱使命,不负天下。”说罢,戚昕就走了。
萧岩的想法是宁可亡国,不可亡天下。萧岩认为,华夏文化正统的延续,比西梁一国的存亡更重要。这种想法很超前,不过和萧琮的想法是大相径庭的。
在家族荣耀面前,天下兴亡算得了什么?比起隋朝,萧琮更加痛恨南陈,正是陈氏夺取了他梁氏的江山。戚昕还没走到公安城,就被萧琮的人给抓住了。萧琮毕竟是西梁之主,他一直没有忘记对部下的监督,就是防止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投降隋朝或者南陈的。
密谋泄露,许世武、戚昕二人被斩杀,二人到死也没有出卖萧岩。萧琮及时给杨坚上书讲明情况,杨坚表面赞许,暗地里让江陵总管加大了对西梁的监控。
时间来到了586年,国际形势对隋朝越来越有利:正月十三日,新年没过完,党项羌人请求降附隋朝;十九日,杨坚下令向东突厥颁行新历,摄图欣然接受并执行;二月初一,杨坚下令每年岁末各州刺史以及高级僚属轮流入朝,呈奏本州官吏的当年政绩,由朝廷进行考核升降;初六,杨坚又命令崔仲方征发壮丁十五万人,在朔方以东,沿边境的险要地方修筑数十座城堡;四月、五月,陈隋之间继续派遣使者。
五月三十日,太师李穆去世,走完了他七十六岁的人生。总结起来,李穆这一辈子分别作对了三件事,让他在乱世之中得以善终:1.年轻时,在西魏东魏争霸战中救过宇文泰一命;2.中年时,宇文护专权之际,李穆低调行事,躲过了宇文护的屠刀;3.晚年,面对杨坚篡权,李穆积极和尉迟迥划清界限,及时站队。
李穆的名气和地位,在关陇集团里并不大,差着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等人太远了,但他却在政治斗争中得以善终,这又是独孤信等人无法比拟的。可以这么说,在一个好的团队里,不需要怎么卖力表现,要出头只需要站好队、跟对人就行了。可是,关键时刻,怎样判断局势,如何才能跟对人?这就是李穆的本事了。
李穆算是关陇集团初创成员里,最后去世的一个了。杨坚给李穆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文武群臣都来祭奠,可谓死得其所。
刚处理完李穆的丧事,秦州总管杨弘传来一个消息:吐谷浑发生内乱,希望朝廷发兵趁乱进攻吐谷浑。
吐谷浑可汗慕容夸吕在位已是第五十个年头,可以说,这家伙才是后三国时代最长寿的人,没有之一。活的长的坏处就是:人老了容易糊涂,脑子比较僵化,容易犯错。汉武帝刘彻、梁武帝萧衍就是这样的,夸吕也不例外。
夸吕曾多次因喜怒无常而废掉或诛杀太子。后来太子惧怕,密谋劫持夸吕可汗降附隋朝,于是派遣使者向隋朝边防官吏请求援兵。于是才有杨弘上书。
杨坚找来高颎等人商议,得出的结论是:吐谷浑弹丸之地不足为惧,国家的战略重心依然是对付突厥和南陈,因此杨坚拒绝了杨弘的请求,让吐谷浑人自生自灭。
时间一长,吐谷浑太子密谋泄露,被夸吕杀掉,夸吕又立他的小儿子嵬王诃为太子。隋朝叠州刺史杜粲又向朝廷请求乘机出兵讨伐,杨坚还是不许。
不久后,太子嵬王诃又得罪了神经质的夸吕,经常被打骂,于是嵬王诃密谋率领所属部落一万五千户降附隋朝,派遣使者来到长安,请求隋朝派军队接应。
不出意外,杨坚又拒绝了,还对使者一顿说教:“吐谷浑风俗败坏,背离人伦天常,做父亲的既然不以慈爱待子,做儿子的也不以孝顺事父。朕以仁德教化百姓,怎么能够助成嵬王诃的恶逆行为呢!为子之道,父亲有了过失,儿子应该以死谏诤,怎么能密谋采取违背礼法的行为,落下不孝的罪名!普天之下,都是朕的臣妾子民,各自努力积善行德,就合于朕的心意。现今嵬王诃想归降朕,朕只能教导嵬王诃如何做忠臣孝子的道理,决不能远派军队接应,助成嵬王诃的恶逆行为。”
嵬王诃只好作罢。夸吕是什么人,当可汗半个世纪了,还能不知道你嵬王诃这点心思?不久后,嵬王诃也被夸吕杀害。如此一来,夸吕认为杨坚还是对自己满意的,便派人入长安表示友好往来,恢复邦交。这样,杨坚就解决了后顾之忧。
降伏了摄图,震住了萧琮,稳住了夸吕,杨坚又把心思放在排除异己上。
5.再杀功臣
八月初,元谐也被人诬告谋反。既然老同学王谊被杀了,多一个元谐也无妨,谁叫你们关系好呢?杨坚下令诛杀了元谐。王谊、元谐相继被杀,这让宇文忻、梁士彦坐立不安。
这两人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干大事需要朋友,他们想到了另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刘昉。
自从上次联合卢贲、张宾搞事失败后,刘昉被免职在家。曾经自己和郑译是多么威风?杨坚就是自己和郑译二人拥立的,当时高熲、苏威给自己提携都不配,如今倒好,提前让老子退休?
刘昉本来打算联络郑译,但郑译闭门谢客,一心侍奉老母亲,谢绝了刘昉的拜访。郑译因此也算是得以善终。
正愁无处撒气,没想到宇文忻二人找上门来。
三人的关系还得从梁士彦的夫人说起。
梁士彦的夫人长得很漂亮,刘昉垂涎不已,就刻意接近梁士彦,借机和梁士彦的夫人勾搭上了。梁士彦不知道刘昉给自己带绿帽子,还是拿他当好兄弟。几个失意的家伙时常在一起喝喝酒,发发牢骚,一来二去就成了“知心朋友”了。
“反正我这条命就是捡回来的,之前就该和卢贲他们一起被处死,”刘昉抿了口茶,接着说,“杨坚不杀我,我就要让他后悔!”
三人一拍即合,没什么好说的那就干呗!既然你杨坚不给咱活路,咱就自己闯出一条活路来。一番商议后,三人做好了计划:梁士彦在蒲州起兵,宇文忻在长安作内应,刘昉则在民间鼓动舆论。
本来耍阴谋搞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可梁士彦还让自己的外甥裴通参预了他们的密谋。结果不出意料,裴通告发了他们,一封奏书就捅到了杨坚那里。
杨坚暴怒:“好好好,这些人都要背叛朕!”
“又是这个刘昉,”高熲看了看造反人员名单,严肃地说,“陛下,这次不能放过他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宇文忻、梁士彦虽然是宇文邕的得力干将,但到杨坚这里就再不是了。杨坚也试图拉拢收服他们,但终究不是一条心,互相猜疑,最后只能反目。
“既然不能做君臣,那就别怪朕了。”杨坚双眼紧闭,嘴角闪过一丝邪笑。
杨坚装作不知道这事,并且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暗中派赵绰观察他的动向。听说自己升了官,梁士彦非常高兴,对宇文忻说:“晋州这块宝地,不比蒲州强么?哈哈哈。”
“那是,杨坚这个老狐狸,呵呵,这是自寻死路。”
梁士彦有点得意忘形:“这简直是天意让我们成功呀。”
刘昉、宇文忻听了也是哈哈大笑起来。
梁士彦又奏请朝廷任命仪同三司薛摩儿为晋州长史,杨坚也答应了他。梁士彦三人的一举一动都被赵绰汇报给了杨坚。梁士彦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没想到自己才是小丑。
皇帝封官后,大臣按例要入朝拜谢。
八月二十八日,梁士彦等人与公卿大臣一起朝谒,杨坚命令左右侍卫在朝拜行列中拿下梁士彦、宇文忻、刘昉三人,三人对这猝不及防的情况搞得不知所措。
杨坚当场审问他们,开始他们还不伏罪。这时薛摩儿被赵绰捕获带到,杨坚命他与三人在殿堂上当面对质,薛摩儿全部招供了梁士彦等三人谋反始末,梁士彦大惊失色,对薛摩儿说:“是你杀死了我!”梁士彦到死也不知道,出卖他的就是亲外甥裴通。
“来呀,推出去,斩首。”
很快,三人被捆绑上了囚车。去闹市的路上,三人被市民扔石头,曾经多么辉煌,现在就多么惨淡。
“我不想死呀,冤枉呀!”梁士彦、宇文忻二人大喊。
“呵呵,事已至此,喊有什么用?死就死呗,怕什么?”刘昉一脸无所谓。
梁士彦居然哭了起来,刘昉脸上露出奇怪的笑容:“老梁,别哭啦,我反正是活够了,呵呵,这么久了,谢谢你夫人了。”
“你说什么?”梁士彦一脸狐疑。
已经没时间解释了。很快,梁士彦、宇文忻、刘昉三人都被斩首,他们的叔侄、兄弟免死除名为民。
九月初四,杨坚身穿白色服装亲临射殿,命令百官大臣用箭射梁士彦、宇文忻、刘昉三家的东西,射中的就可以带回家,以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梁睿知道梁士彦三人的变故后,知道自己是北周旧臣,恐怕杨坚的屠刀砍向自己,便申请入朝。杨坚很高兴,认为梁睿平定蜀地王谦作乱后威望太高,回长安也好控制,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梁睿回朝后,深居简出,十年后得以善终。
另一个功臣元景山,本来杨坚也开始猜忌他,不过梁士彦三人被诛杀后,他在家中自然死亡了。杨坚也是长舒一口气。
接下来的几个月,国内国际也没啥大事儿。这也就给改革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6.科举诞生
587年正月初一,万象更新,文武群臣都向杨坚拜年。
“各位爱卿,你们有什么喜事没有呀?说来听听。”
“陛下,经过我们几个月的多方考察和论证,我觉得是时候实行分科取士了。”苏威进言说。
“分科取士?”杨坚瞪大了双眼。
“是的陛下,”高熲也站了出来,“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推行了三百多年,致使天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人才全部出自高门大族之中。如此一来,军国大事全被几个大姓把控,堵塞了天下士人的晋升渠道,长此以往,于国于家都不利。”
苏威接过来话:“因此,我等请求陛下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分科取士制度,公平公正方能找到真人才。”
苏威的话,再次引爆了朝堂,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议论纷纷,大多都是反对的声音。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哪一个王朝不是由贵族子弟创造的?从关中到河东,从幽州到荆州,哪一个地方的长官不是来自世家大族?现在苏威这家伙居然要搞什么分科取士,要通过考试来革掉世袭贵族的命,这不是抢人饭碗么?
杨坚对此是高兴的,却默不作声。作为皇帝,最大的敌人就是世家大族、贵族功臣,而不是平头老百姓。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社会地位,一个贵族、一个大地主带头造反,抵得过一百个底层平民,放眼整个魏晋南北朝,能搅得天翻地翻的,哪个不是贵族?最后登上权力之巅的,哪个不是贵族?杨坚他本人也来自贵族世家。
尔朱荣、高敖曹、韦孝宽、宇文泰、高欢、贺拔岳、独孤信、于谨、萧衍、斛律金、陈霸先、杨愔等等,这些人哪个不是贵族出身?即便不是贵族出身(如陈霸先),也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是贵族出身。只有侯景一人,真男人,就承认自己出身低微,“跛奴”就“跛奴”,结果还是被天下的贵族联合绞杀了。
杨坚暗自得意,苏威、高熲二人真是越看越顺眼,他们怎么就懂得朕的心思呢?只是目前群臣都反对,这下你们俩咋收场?
眼看局势要失控,苏威退而求其次说:“诸位莫急,我们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考试的对象由每个州向长安举荐,每年一次。”其实,苏威、高熲本身也是贵族出身。所以,他们带头搞改革,确实是勇气过人,壮士断腕。
每个州推举?那推举权当然还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了,只不过最后的去留,则要通过考试决定。这是一种妥协,也是改革的第一个步伐。中正官的废止,那是十年后的事情。百官听了这话,也就放下心来;杨坚也很满意。
二十日,杨坚下令,规定各州每年向朝廷推荐三位士人到长安考试。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科举制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说到中国历史,外国人最佩服的就是这个科举制度。皇帝通过科举,把帝国变成了官僚社会,彻底铲除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根基。将权力从贵族手中抢过来,再塞给轮流坐庄的官僚集团,这就是科举最大的贡献。中国的皇权体制能继续维持一千多年,科举制功不可没。
要知道,汉末乱世四百年到现在,舞台上的主角就是世袭贵族。为什么乱?大家都是贵族,谁也不服谁,有点实力就可以搞事情,所以乱。皇帝不过是大一点的贵族,是暂时被推举的贵族领袖。利用科举制这个杀手锏,皇帝最终彻底掌握了大权,一步步走向集权,用帝国的稳定秩序为代价,换来天下人的驯服和奴性。这是后话。
说起来,贵族最大的作用就是制约皇权,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贵族群体最大的弊端,就是阻止了天下的稳定和统一。所以,贵族制和官僚制,有利有弊,一言难尽。
当然,现在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科举取士的对象都是上层贵族,而且数量有限。科举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靠杨广、李世民、武则天、赵恒、赵祯等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努力,最终才能实现寒门子弟打破阶层的可能。直到宋朝以后,科举制度才彻底铲除了世家大族当政的法理依据,通过考试才能当官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起源于杨坚的隋朝。
这注定是划时代的一年,划时代的一个举措。
乱了四百年了,历史必须要一个结果,时代必须要给出一个答案。而这个解决方案就落在了杨坚头上,杨坚是幸运的,刚好成为了那个摘取果实的男人。
推行科举制,正如修建大运河、大兴城、大粮仓,恢复佛教、革新文风、均田制、离强合弱等等一样,都是隋朝的改革措施,结束乱世四百年的又一把利剑,推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又一把钥匙。杨坚的历史使命,就是站在元宏、尔朱荣、宇文泰、宇文邕的肩膀上,结束大分裂,开启大盛世。
这就是杨坚和司马炎的不同之处:司马炎一统三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他没有时间成本去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很快“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杨坚一统后三国,缔造隋唐盛世三百年,而且以后再没出现过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
我们不得已要问一句为什么?因为时代的需要。正是包括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革新,解决了民族问题(民族融合而非对立),解决了精神信仰问题(儒释道三教合流),解决了华夏帝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官僚制代替世袭制),才导致“三国”和“后三国”结局的完全不同。
7.释放阿波
接下来的时间,杨坚按部就班地继续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月十二日,杨坚在东郊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
二十一日,在大兴城接待南陈使者王亨的国事访问;
三月初,杨坚继续给崔仲方加派人手十万人,修筑长城;
四月初五,杨坚让宇文恺在扬州开凿山阳渎以通漕运。
很快,北方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死了。
前不久,摄图还派遣他的长子雍虞闾向隋朝进贡,并请求朝廷允许东突厥在恒州、代州之间打猎,杨坚答应了突厥的请求,并派遣使者赐给摄图酒食,摄图率领突厥部落跪拜接受赏赐。突厥、隋朝之间呈现出十分友好的局面。
可能是不习惯过好日子,摄图过得太舒坦了,便追随自己先祖去了。
弥留之际,雍虞闾和大义公主都哭成一团,只有处罗侯在旁边干嚎。是个明白人都知道,雍虞闾想顺利继承大汗之位,就得看处罗侯这个智谋超群的叔叔答应不了。摄图是聪明人,与其让处罗侯以后火并雍虞闾,不如主动把位置传给他。
“儿子,你年纪太小,性格懦弱,不适合大汗之位,”摄图摸了摸雍虞闾的头,然后转向处罗侯,“大汗之位只有交给叶护处罗侯,我突厥才有前途······”
话没说完,摄图就咽气了。摄图的话,大家都听得真切。雍虞闾也有自知之明,便要让叔叔处罗侯来做可汗,并准备行礼。
处罗侯多聪明的人,既要做可汗,又要会做人,便推辞说:“我突厥国自木杆可汗以来,可汗继承多是以弟代兄。以庶夺嫡,违背了祖宗之法,互相不加尊重。你是先可汗嫡子,理当继位,我不在乎跪拜你。”
雍虞闾是铁了心不做可汗的,恳切地说:“叔父与我父亲是一母所生,共根连体。我是晚辈,好比枝叶。怎能使根本反而服从枝叶,叔父屈居于晚辈之下呢!况且这是先父的遗命,又怎么可以违背呢!希望叔父不要再有疑虑。”
就这样,双方推来推去五六次,处罗侯终于即位,号称“莫何可汗”。处罗侯上位后,任命雍虞闾为叶护,地位仅次于自己,并娶了嫂嫂大义公主为妻,继承了哥哥的遗产和国策。随后,处罗侯派遣使者向隋朝上表,禀报即位始末。
杨坚为他罢朝三天,以示哀悼,并派遣长孙晟前去吊唁并册封莫何可汗。
长孙晟表示,沙钵略可汗是突厥、隋朝双方认可的伟大可汗,为两国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长孙晟希望,莫何可汗能继续沙钵略的友好政策,将隋、突双方的关系推向一个新台阶,为稳定华夏文明秩序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演讲完后,长孙晟代表隋朝,赏赐给处罗侯鼓吹、幡旗。这就表示,你处罗侯是东突厥的合法继承人,是我大隋的铁杆小弟。
仪式走完,两位老朋友开始闲聊起来。
“莫何可汗,雄姿英发、气宇不凡,我没看走眼,你果然是突厥可汗的不二人选。”
“长孙兄,我也没看错你,你的妙计让我们东西突厥分裂,实在是高呀!”
“哎,哪里的话,各为其主嘛。”
处罗侯、长孙晟二人知根知底,互相敬佩,英雄相惜,可惜二人阵营不同,不然一定是好朋友。
长孙晟走后两月,处罗侯打着隋朝所赏赐的幡旗和鼓吹,向西攻打西突厥,大展拳脚。好一招狐假虎威,处罗侯不愧是出色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西突厥的军队以为处罗侯得到了隋军的助战,纷纷望风降附,玷厥跑得快,大逻便被处罗侯活捉!东突厥对西突厥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处罗侯派遣使者向隋朝上书,请示如何处置大逻便。
这天杨坚正在大兴善寺,向慧远请教佛经里的一些问题,一番交谈下来,杨坚对佛学的见解让慧远大为震惊和佩服。慧远双手合十,对杨坚说:“陛下如此有慧根,相信大隋不久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这也是和大师交往所得……”
杨坚话没说完,长孙晟便求见,说是处罗侯捉住了大逻便。
“大师,你真是神人也!这就是你说的好事吧!”
“陛下,随缘随喜。”慧远笑着说。
走出大兴善寺,杨坚召开会议,商议对策。
“把大逻便就地斩首吧。”虞庆则说。
“不好,应该把大逻便带回长安,斩首示众。”李充说。
杨坚对二人的话不满意,问了问长孙晟:“你认为该怎么处置?”
长孙晟回答说:“陛下,你忘了离强合弱了么?如果阿波可汗是违背天命,与我大隋作对,理应处以极刑。现今是突厥兄弟之间自相残杀,阿波可汗的罪恶并不是有负于我国。如果趁阿波可汗困穷危难之时,下令将他诛杀,恐怕不是招抚远方、绥靖边疆所应采取的办法。不如赦免阿波可汗,两存其国,让东西突厥相互制衡。”
尚书左仆射高颎拍手称赞,补充说:“骨肉相残,违背伦理纲常,是推行教化的蠹害。应该赦免阿波可汗,留其性命,以示朝廷宽大为怀。”
“好,就这么办。”杨坚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回到大兴善寺,杨坚下令让慧远为统管天下佛事的主管,敕令法号“大德”,并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慧远就此一跃称为隋朝最为出名的僧人,和佛图澄、释道安、庐山慧远等人地位相同。
处罗侯得知朝廷的回复后,不由得感叹:“如今受制于人,即便我能征善战,不得已只得从命。”于是下令释放了大逻便。
处罗侯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壮大实力,让突厥重新振作和统一起来。
七月十六日,卫王杨爽去世。杨坚夫妇给这个最疼爱的弟弟举办了葬礼,杨坚哭的很伤心,杨勇、杨广、杨俊等儿子都过来劝。杨坚也希望他的儿子们能互相友爱。可帝王之家哪儿有亲情可言?这是后话。
周边的事儿都处理得差不多了,高颎向杨坚提议,是时候可以解决南陈了,他表示,要解决南陈就要先解决西梁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