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秦军大败,嬴稷赐死白起!(1 / 2)国运历史:开局扮演嬴政统一六国首页

第二十六章秦军大败,嬴稷赐死白起!

长平之战后。

赵国举国悲恸。

邯郸城内家家戴孝,户户发丧。

哭泣之声不绝于耳。

惨!

惨烈啊!

一战坑杀四十五万军民。

这一战白起算是彻底的做实了自己杀神的名号!

当初张文远以八百破十万。

光是这份威名。

就让他能令小儿止啼。

而白起可是足足屠了四十五万!

.......................................

看到这战场之猛烈的龙国网友们也是懵了。

虽然历史有过断层。

但如今生活在龙国的年轻人。

只享受过和平年代繁华。

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乱时代的残。

而此刻。

这场历史副本的演绎。

就等于将战场的残,血淋淋的剖开,无情的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这?这就是真正的战场嘛?”

“不行,我感觉我快要吐了,这太可怕了!”

“白起简直不是人,他是杀人狂魔!”

“那可是四十五万人啊,四十五万活生生的人啊,他怎么下得去手的?”

一时之间。

这种评论不绝于耳。

而与此同时。

苏晨也在努力的平复着自己的心情。

他的感觉比起这些安坐在家里看直播的龙国网友们还要强烈的多!

因为他是以秦昭襄王的第一视角来体验的整个历史进程。

虽然没有亲眼看到白起坑杀那四十五万降卒的画面。

然而别忘了。

这一战秦昭襄王也是亲自过战场的。

也感受过来自于赵国那凄惨悲凉的气氛。

和来自赵人眼中那刻骨铭心的仇恨!

因此。

在这短暂的休息间隙。

苏晨看到龙国网友对于白起的指责和谩骂。

当时就怒了。

冷笑道。

“你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白起?”

“你们是站在何等立场的?”

“别忘了,在这场关乎你我所有人的国运副本试炼中。”

“我选择的阵营可是秦国!”

“而白起的手段无论何等残,至少在这一战之中,他实实在在是为了大秦的利益,才做出这等人神共愤的事情!”

“和平年代你当个圣母也就算了,乱世切记要收好你那圣母之心!”

“有句老话说的好,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灭国之战还要心慈手软,难不成等着赵国休养生息,然后卷土重来?”

苏晨没有多说什么。

简短几句话。

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

也正是苏晨这几句话。

许多的龙国网友们。

这时才回过神来。

怪不得刚才听那些人骂白起将军的时候。

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圣母啊!

有些人总喜欢把圣母跟善良画等号。

但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

善良的人也会懂得什么时候应该仁慈,什么时候应该冷。

而圣母不是。

圣母是纯傻逼。

而且。

在苏晨看来。

是大秦对不起白起,而白起却从未对不起过大秦。

因为在长平之战后期。

由于白起坑杀四十五万兵卒的举动,天下震惊!

尤其是韩国和赵国,更是惊恐万分!

连忙派遣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国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

“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一生从无败绩。如果秦王称帝,那白起必为三公,您愿意屈居白起之下吗?”

“所以,请您答应我们赵国求和的条件,我等愿意主动割让城池,不能再让白起得到灭赵之功!”

听闻此言。

范雎转念一想,是这么个道理。

于是便主动向秦王进言,以秦军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

而白起的主张是,应该乘胜追击,借着秦军大战胜利后锐不可当的强盛势头。

连续攻赵,给奄奄一息、惊恐万分的赵国以致命一击,最终一举灭赵。

然而秦昭襄王最终却听信范雎的劝说,决定撤军,修养一段时间。

遭到了白起的强烈反对。

原本呢。

这两人的意见都没什么问题。

可坏就坏在,秦昭襄王自己举棋不定。

在刚刚退兵之后。

他又觉得,白起倒是说的也对,正所谓趁他病,要他命。

若是不趁着现在赵国大败,气势低迷之际,大举进攻,恐怕后面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秦昭襄王显然是急了。

他也明显的感觉到。

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然不多了。

而这一次。

范雎与白起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范雎以默许的方式,支持了秦王决定攻赵的做法。

而白起则是从秦军当前的形势出发,认为不宜再次疲兵攻赵,明确地提出了反对。

秦昭襄王并不听从白起的意见,仍旧一意孤行。

他先是任命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不能攻克。

于是派遣王龁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于是围攻邯郸,赵国震恐,向各国乞求援助。

而其余诸国,也因为之前白起那残的手段感觉到恐惧。

认为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赵国被灭,否则秦国一家独大,其余诸国都讨不到好。

于是楚国派大将黄歇营救赵国。

而魏国则是派大将晋鄙营救赵国。

秦昭襄王也是没想到。

之前被自己几乎打个半死的魏国。

居然还敢派兵给赵国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