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眼镜蛇(1)(2 / 2)紫罗兰与自由法国首页

很快,巴顿就发来了最后一封电报:“直接执行吧,我爱死你了!”

于是德内尔便立刻赶往前线,找来了第30步兵师的师长利兰·霍布斯少将,向后者通报了自己的打算。令他颇感惊喜的是,在明确自己的任务后,霍布斯少将竟然当场拿出了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我们早就打算打过运河了,将军,请问什么时候行动?”

“7月3日一早,能做到吗?”

霍布斯干脆利索地答应了下来,随即便有条不紊地将进攻任务安排了下去,这让德内尔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个跑腿的传令兵。

为了“彰显存在感”,他便用自己在登陆战役时的经验,指导第30师组建了一个空军对地引导小组,并且用两次漂亮的侦查拔点作战巩固了全师对这个小组的信心。

终于,时间来到了7月3日,在巴顿的装甲师完成登陆之前,霍布斯少将便指挥第30师一举突破了当面德军阵地,并且以机械化部队为先导(美国步兵师里也是有坦克的)迅速冲击德军纵深。该师的师属机械化侦查营猛打猛冲,一直打到陶特河才转为防守

这场漂亮的微型钳形攻势击毙了九百多名德军,并俘虏了近两千人,几乎报销了德国第275步兵师一个整团。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师的身后,是刚刚抵达前线的德国装甲教导师。

美军猝不及防之下,刚刚建立起的脆弱防线顿时被打穿,第120步兵团损失相当惨重,单单连以上军官就战死了五个,抓到的俘虏也跑了个精光。

见战局已经白热化,德内尔也顾不上此前小打一场、建立桥头堡的计划了,他立刻联系布莱德利,让第3装甲师和第19军的第2装甲师趁势进攻德军脆弱的两翼。两个装甲师的推进十分顺利,直接威胁到了德军后方。

前一天还气势汹汹的德国装甲教导师见此只能匆忙撤退,以免落了个被包围的下场,而被打出了一肚子火的第30装甲师也全力追击,最终又击溃了德军一个步兵团,并且在德军战线上制造了一个宽达6公里的缺口。

面对如此有利形势,一贯善于把握战机的巴顿怎会坐视,他当即调兵遣将,直接发动了对圣洛的进攻。经过两天的激战,到7月12日,美军拿下了这个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

然后,美军上层便就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产生了分歧。

巴顿毫无疑问是最激进的进攻主义者,他认为既然德内尔已经创造了如此有利的战役形势,那么美军抓住时机理所应当。等待后续部队到齐毫无必要,干脆趁敌不备长驱直入。

然而布莱德利并不支持巴顿的主意,他认为此战固然取胜,但美军却为此付出了意料之外的油料,如果此时进攻,后劲必然不足,恐怕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刚刚抵达前线的麦克奈尔也持此意见。

更有趣的是,美军内部竟然出现了第三种意见,那就是以艾森豪威尔副手克拉克为代表的看法,他们支持巴顿的主张,但对战争前景的看法却与那位悍将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从战役角度上说,趁此发起突破的好处不言而喻,而且没必要在意后勤问题对后期突破的影响——因为他们确信战争又一次像上次大战一样转入了消耗战。既然如此,能取得的局部优势就一定要去取,德国迟早会被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榨干。

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理会第三种奇葩观点,直接电报征询德内尔的看法:“你站巴顿还是布莱德利?”

德内尔选择了布莱德利:“我不看好巴顿的计划,德军预备队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特别是党卫军第二装甲师马上就要到前线,匆忙突破恐怕无法达成目的。”

为了阻止这支辣脆生力军迅速驰援前线,抵抗组织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支被“元首”寄予厚望的部队在各路抵抗组织的袭扰、迟滞之下,足足用了一个月,才从法国中部抵达诺曼底地区。

四个小时后,盟军总司令裁决了这场论战:“各部队转入防御,等待后继部队抵达,眼镜蛇行动照旧。”

收到电报的巴顿撇撇嘴,但也没太在意,毕竟眼镜蛇行动的主要执行者还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