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着名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就是在那个岗位时写下的。”
“洋洋洒洒一万七千余字,写尽了自己的见解。”
“当然……这篇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不过这次不是因为不打。”
“那个时候宋孝宗已经继位了,让主战派热泪盈眶的是他是一个主战派。”
“但又让主战派心肌梗塞的是——孝宗他喵的是一个速战派!!”
“众所周知啊,大宋的党争非常的激烈,什么派都有,出一个速战派也不稀奇是吧?”
[……噗]
[孝宗你……脑子也像有水一样]
[他们也太极端了。]
“所谓速战派,就是被秦桧那一批投降派掌权时憋的太狠的那一批。”
“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他们受够了金国和投降派的窝囊气,他们主张着:管他能不能打赢,先打一仗再说!宋孝宗也是其中一员。”
“钱和粮草够不够?兵马人手够不够?你管他那么多干嘛?先干了再说。”
“而宋孝宗是更加激进的超级速战派,他刚一掌权,就命令宋军全军出击!”
“至于战前准备?那是啥?人家不知道呢~先打一局再说吧~”
“因为什么都没怎么准备,所以宋军就被平推了,这个时候太上皇赵狗又出来蹦跶,那些投降派也跟着出来舞动。”
“这一次南宋不仅没能收复失地还签下来更加屈辱的条约。”
[这也是一个秀儿啊]
[欲言又止,不知道从何吐槽起。]
[真想晃晃他们的脑子啊,里面到底装的是浆糊还是水啊]
那些打过仗的人:……俺们也想,打仗之前不做足准备,这不是找死吗?
已经登基的宋孝宗不自然的在龙椅上扭来扭去,完全不敢看底下大臣们的眼神。
他现在还没干那种事情啊喂。
替另外一个自己尴尬到。
言欢的声音继续说:“得知皇帝有意北伐的辛弃疾十分激动,他回家以后立即动笔。”
“穷尽毕生所学写下了10个篇章,详细写下了宋军作战前应该做的战前准备作战方略。”
“但他还没写完宋军就已经扑街了……”
“难过的辛弃疾长叹一声,写下了那一首心酸的《鹧鸪天》。”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打仗之前的东西你们也不准备,写了战略你们也不看,菜成这个鸟样还不如去找邻居换一本种树指南,学隔壁陶渊明种地算了。”
[辛弃疾:我的内心好像有一把火在烧。]
[宋军扑街!]
[一群猪队友]
[陶渊明:我没有惹你们任何人哦。]
“栽了一个大跟头的宋孝宗心态爆炸,失去了进取的心。”
“但他对辛弃疾这个人还是很感兴趣的,先后两次召见过他。”
“但辛弃疾的言论却并不怎么对他的胃口,因为辛弃疾指出了兵将分离政策严重降低了宋军的战斗力。”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所以辛弃疾建议让将领跟士兵们磨合熟悉一下。”
“孝宗一听,这可不行啊,士兵跟将领一熟悉就要篡位了。”
“你要问他为什么这么想?废话,他的祖先怎么篡的位他还能不知道吗?”
赵匡胤:……
你**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拿头打呀,难怪你们打不赢,李世民叹了口气。
“倍感无奈的辛弃疾回去以后写了《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他想寻找一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君主。”
“但更可以理解为:他寻找的是年少时壮志凌云的自己,只要国家需要自己时,自己就一直站在那里。”
[南宋不配,但是每当我想骂的时候,总想着那其实是辛弃疾用尽一切去爱的国家啊,他真的很爱它啊……]
[被逼成文人的武将]
[唉……]
[幼安呐!]
“接下的辛弃疾辗转各地做官,他的官位换的很快,经常刚熟悉自己的岗位,又被调到另一个岗位去。”
“他6年换了8个官职,20年换了40个官职。”
“大宋从来不乏各种起义军,在辛弃疾任职期间就爆发了各种:李金之变、陈子明之变、姚明敖之变等等各种反叛。”
“最开始官员们是想找一个人背锅,但后来他们发现这辛弃疾是个全才啊!”
“面对残破的地方经济,辛弃疾说:由政府出资购买公共服务,施行大规模以工代赈,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地方经济活动……等等各种各样的牛掰手段。”
宋以前朝代的人:抄了抄了,诶嘿!
[这套方案被现代称为凯恩斯主义]
[呜呜稼轩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