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分歧留待日后看(1 / 2)秦时颂乔松首页

相比于战国时期泾渭分明的儒家与法家,乔松更加崇尚后世礼法不分家的理念。

法律与道德就好像是社会的两条线,法律为下限,道德为上限。法律乃是禁人为恶,告诉人什么不能做;而道德则是在导人向善,告诉人们要做什么。

就好像载满重物的蒸汽火车上坡时同时工作的前后两个车头,一个推,一个拉,才能拉得动重物。

二者取其一,不智也,唯二者并举,双管齐下,方为治国之道。

吕不韦沉默了很久,向乔松拱手一礼:“老朽受教了。”

正如乔松所说,掩日在新郑城外的确手下留情了。否则,当日从两侧山丘上滚落下来的,就不会是仅仅是用来阻路的人头大小的石头,而是磨盘大小,足以让车队人仰马翻,死伤惨重的巨石。

而这也是吕不韦特意交代的。

因为吕不韦想做的,是不让秦王回到秦国,而不是要了乔松的命。

当日在章台宫讨论农具一事,当听到乔松并不认为商君之法万世不移的时候,心里就活泛了起来,生出了一个罪恶的念头——他要继续将秦王掌控在手中。

于是,在挣扎了数日之后,得知嬴政离国前往韩国的时候,吕不韦做了一个决定:派遣杀手,刺杀嬴政!

只要嬴政这个已经长大成人的秦王没了,那么他以相国之身,就能够再立秦王,再度执掌朝政,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秦国。

而这个秦王,便是眼前这个娃娃。在他长大之前,他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去打造一个符合他理念的秦王,将秦国带向“正轨”。

倘若最后刺杀失败,也无所谓。那证明了嬴政的手段足够成熟,是一个合格的王。罗网有向秦国阳奉阴违的趋势,借此机会斩掉罗网一臂,对未来的秦王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韩国之时,罗网杀手的目标从来都是嬴政,而不是乔松。甚至这也影响到了夜幕,哪怕姬无夜气的想要剁了乔松,他也只能忍着。因为,权倾朝野的吕不韦正手持秦剑,虎视眈眈的看着他。

乔松起初不理解,可自从在往韩国的路上读了吕氏春秋,读懂了这本煌煌之言,读懂了吕不韦的政治主张之后,他就明白了吕不韦种种举动的原因。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与吕不韦还真有点儿像:都认为秦法过于严苛,都主张以怀柔的手段对待黎民百姓,都认为治国应该博采众长,而不是单纯的用某一家的学说。

“公子一番讲解,老朽已然明白吕氏春秋之缺憾。那么,老朽有一问……”

“文信侯请。”

“倘若他日公子为王,会以哪家学说治国?荀夫子吗?”

乔松眉角一抽,这老东西这么胆大的吗?

你是真不怕隔墙有耳,然后我回去被我父王给砍了是吧!

吕不韦似是看穿了他的想法,哈哈一笑,抚着胡须道:“公子放心,老夫可以发誓,今日之言,不传六耳。倘若有违此誓,天地不容!”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乔松又能如何?

别看历史上吕不韦自尽一了百了,给始皇帝腾开了位置。但吕不韦自尽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大的,丝毫不亚于之前几任秦王继位之初干掉上一代秦王所养的大鱼。

尤其是这一次,六国还都盯上了吕不韦。一旦他死的不明不白,六国绝对会煽动舆论,对秦国指手画脚。

今天为了说服吕不韦,让他安心去巴蜀,乔松只能拼了!

“商君书有言,治国不一道。故此,乔松以为,治国当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不可拘泥于一家。而一统之后之天下,乔松以为当行外儒内法之策,并济之以道,百工百业,各安其道。”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百工百业,各安其道吗?”吕不韦面色复杂的看着这个二公子,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无奈。欣慰于有人认同他的想法,要对秦国治国之道动手,可无奈也是无奈于吕氏春秋终究不会被悉数采纳。

“公子既然亦不认同商君之法,又为何还要等待呢?”

乔松皱了皱眉,心道何必如此着急呢?可看到吕不韦那满头的白发,却突然释然了。

是啊,吕不韦不是乔松。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权相,已经垂垂老矣,再让他等下去,或许也看不到自己的梦想得到实现的一天了。

想到这里,乔松叹息一声:“文信侯,当知变法之艰难。但凡变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坚持不懈方能见效。商君之法在大秦已有百余年,涉及方方面面。一旦变法,国朝必然动荡。

而此时正是七国乱战末尾,我大秦正当一鼓作气,混一宇内才是。

故此,此诚非变法之机。”

吕不韦摇了摇头:“公子此言差矣。当今秦国,并未做好统一天下之准备。不妨先变法,然后再一统天下,如此方才稳妥。”

这便是吕不韦和秦王嬴政的第二个分歧了,吕不韦认为此时统一天下为时尚早。而在他看来,嬴政这个年轻的君王却早已等待不及了。

然而,吕不韦只图制霸诸侯,只想着稳一些,再稳一些,却未敢想过如今就能再进一步。

“文信侯,时不我待啊。

我秦国历经数代先君之努力,方有今日之盛况。如今,我大秦兵锋已至东郡,将三晋分割使其不能首尾相顾。昔日之大魏,劲韩已成苟延残喘之势,旦夕可灭;燕国乃是边陲小国,破之易如反掌;可虑者唯有赵楚齐三国而已。

然凶悍如赵国,也被武安君于长平一战打断脊梁。乔松此次游学赵国,发现赵国军中年龄逐渐降低,可断定赵国虽可逞一时凶威,但已后继无力;楚国浩大,但楚王昏庸,人心不齐,乃是破楚之良机;齐国富甲天下,本可成为我大秦之劲敌,然当今齐王以侍秦为荣。

当此之时,天时已至,岂可辜负?

倘若六国再出不世出之大才,收拾山河以抗我秦国,我秦国恐怕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