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割谷子的事,一般在七月,田野里的稻谷成熟了。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微风拂过,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色稻浪,看起来就是一幅动态的田野图,还专门有一首金色麦浪的歌曲形容稻谷成熟季。
天蒙蒙亮的时候,各家各户就开始出门啦,要去收割稻子了,再不收割稻子就成熟过头,禾叶会断折下来,就不好割了,那时候的人们晚上没有娱乐活动,睡的早,也起的早,学生也是,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上早字。
收割稻子的时候,要弯下腰用镰刀一茬一茬地割下稻子,割完一整块田,腰都酸了。然后,要把一把把的稻子放进脱粒机里脱粒、装袋绑好。
一袋一袋地扛上拖车,用力拉回家,到家还要一包包扛到楼顶,晒在地毯上。那时候是真的很辛苦,夏天的太阳是热烈的,尽管刚过十点,阳光就很晒人了。在空旷的田野里,整个人都暴露在阳光下,脸上的汗滴顺着脸颊滴到稻子上、田地里,背部的衣裳已经湿透了,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汗流浃背!整个人又累又渴又热,难受得不行。下午,人们三点多就去割稻子了,一般割到天黑,再也看不见路才会回家。那时候小孩放学就要在家做晚饭,等大人回来一起吃。
但是,这是我小时候收割稻子的场景,现在都不一样了,收割稻子不再需要拉脱谷机,不再需要人们一茬一茬地割,而是来了一台又一台的收割机。
收割机很大,一块田,一块很大的田,就七八分钟就可以收割完,人们只需要拿袋子去装,然后,用摩托车拉回家,用小型升降机升谷子上楼顶,整个收割的过程省时省力,不再被晒得汗流浃背,不用扛着很重的稻子爬楼梯!对了,耕田也不再用耕牛和爬犁,而是用打田机,打出来的田泥更细更好插秧。
农村80和90年代生活过的朋友,可能都还记得插秧割谷的事,那时的农村每年都是种两季水稻的,一季的话在放暑假半个月左右开始收割,那叫早稻,收完早稻就马上种下晚稻,晚稻要赶在立秋前栽种完成,一旦立秋后再栽的话,收成就会减少。
因此,那时的农民最怕的就是双抢了,非常的辛苦,既要收早稻,又要种晚稻,有时为了赶时间晚上在月光下插田,不但忍受饥饿,还要遭受蚊子的叮咬。湖南湖北一年两季就累的够呛了,国内南方还有一年三季水稻的,人工种植收割还是比较辛苦的,机器收割的就另当别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农村人由以前整年呆在家里种田,慢慢的改变成只有在农忙时回家做一下,平时的话都是在外面赚钱,家里没有更多的劳力来投入生产,要么就种植一些易种易收的作物或者懒庄稼。
更多的村子,则选择土地流转,把大片的农田流转承包给专业农场主或者私人老板,只留下几分口粮田栽种自己吃的粮食。这样一来,农户既有了固定的田租收入,自己还可以进城打工,每个月获取一定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不种两季粮,只种一季,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农村劳力跟不上,青壮年进城务工赚钱是现实所迫,留守的是老弱妇孺,只能随着时代调整,大多数农户目前的种植模式是:一二亩种植水稻,保障一家人的口粮,其余的一部分种植包谷,油菜和棉花,养殖家禽和家畜,其余的就发展种植水果、蔬菜。如果家庭人口少,水稻采收后稻谷够一家人吃2年左右,那么第二年就不再考虑种植水稻,而全部发展种植经济作物。
社会发展的真快,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现代化建设脚步真快。收割稻子不再用镰刀,而是用收割机。
耕耘田地,不再用耕牛,而是用打田机。喷洒荔枝不再用喷雾器,而是用喷雾手枪。电视机也变了,不再是只有黑白电视,而是彩色电视,还有液晶网络电视。
电冰箱进入了家家户户。有什么需要保鲜的、吃不完的都可以塞进冰箱,不会再浪费。煲饭不再是用柴火烧,而是用高压煲压的,饭更香了。洗衣服有洗衣机,不再用双手搓洗,用桨拍打。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农村就已经大变样啦。已经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过去的插秧割谷只能存在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