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牡丹亭出光阴短,世上终现杜柳情(2 / 2)文惊海内首页

后来,有了现场字幕之后,这种方式才渐渐的被遗弃。

所以此时,即便是好戏还没有开锣,在场的读书人也没有人说话,你甚至会听到几声抽泣的声音,他们都被手里的剧本,震惊到了。

何云也没有说话,他拿到册子之后,甚至忘记了和司马书他们两个攀谈论交。司马书和庄瑶也不怪他,只是笑着看着现场人的表现,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都能理解,一个读书人初次看到一种伟大的文学作品时候的感觉。

何云看完剧本,眼眶中极力的控制着泪水涌动,他抬头看了看那个已经发放完剧本,正指挥着衙役们往戏台上挂灯笼的宋三。自言自语的叹了一句“盛名之下无虚士。”

然后,他就看见一个衙役,被宋三指挥的晕头转向,“噗通”一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随后梁道行飞快的跑过去,嘴里还叫道“三郎,我来,我来……”

最终,衙役们终于挂完灯笼,那些灯笼几乎挂满了舞台四周。宋三突然想到,原来那些记载中,通宵达旦的演剧活动,都是在这样的舞台灯光下完成的。这些灯笼自然没有电灯明亮,但是正因为这样,却让戏剧多出了一分庄严和神秘。

那些伟大的绘画作品呢?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文王送子图?这些是否也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完成的呢?当然是的,至少其中有一部分是的。宋三很久之前,在没有来到这个时代之前,就喜欢点上一盏昏暗的黄色小灯,在夜晚来创作画卷。

当然,除了给他增加了麻烦之外,屁用也没有。

但是人对于艺术,总要不断的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艺术,都不过是一个人思想的,对外表达方式。

这个时候,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端上来,无论坐着的,站着的,每个人都有份。宋三是要让他们先吃饱,因为一旦戏剧开锣,这些人恐怕大部分都不会再有心思吃东西。当然,如果没有孙琦的存在,这个“大部分”,可能会变成“所有”。

然后曲调就响起了,就在这些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一个毫无征兆的切入点,《牡丹亭》开始了。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提前吸引注意力。宋三对即将展现的东西,有着无比疯狂的自信,这个自信来源于时间的验证,来源于《牡丹亭》本身。

身为一个剧本,一个文学作品,单单从文学等级而论,《牡丹亭》超越了它所能超越的一切,所有的元杂剧的剧本,都不如明朝的《牡丹亭》。很奇怪吗?一点儿也不奇怪。就像是古希腊的悲剧再如何伟大,也永远不可能比肩莎士比亚。

没有复杂的舞台灯光变化,没有复杂的各种道具,只有一个桌子,两把椅子。甚至这个舞台没有一块幕布,灯光也不是那些可以随意熄灭点亮的电灯,每一场之后的场景变化,也是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由几个衙役完成。

他们就那么当着所有人的面,来回搬动着桌椅,没有人会觉得不适应。这个年代的杂剧也是这样,甚至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这不会影响戏剧本身,甚至宋三知道,他的剧本日后会被那些伶人自己改编,甚至更加简化和符合时代的要求。

他不在意这些,因为他已经跳过了纯粹的案头剧本的阶段,一切都有他自然的规律。他只是把曾经最好的,当做一个起点展现出来,他当然希望看到之后的所有进化。

改变,其实是一种尊重。

盘中剩下的饺子,已经冷了。茶水也冷了。没有衙役跑去加水,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喝。他们的眼神从第一个音调奏响的时候,就没有再离开过舞台。

这些人时而哭泣,时而欢笑。跟随着戏剧的各种冲突,每一个人都想的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经历,伟大的作品,要能勾起每个人不同的内心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心中,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全本的《牡丹亭》,很长。从第一出的“标目”,到第五十五出“圆驾”,加上中间并不熟练的“检场”时间,足足用了一个多时辰。其中灯火的蜡烛还熄灭了,又停下来从新更换上去,但是没有人抱怨什么。

这让宋三想到了那位惊才绝艳的金三爷,坐在舞台上一边吃着晚饭,一边随意的吼两嗓子,自己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便能让观众疯狂的叫好的场面。以前宋三觉得那是后人夸大的传说,现在他认为,那或许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