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章 动手(2 / 2)大过首页

踩点完毕,老莫一看表,九点三十五分,他回到车旁分配一下任务,让罗宇翔和女民警一组,步行到茶馆隔壁的门店,找一个适合的点,短时间等候,并盯紧茶馆门口,保持信息联络,要观察几个重点,第一是要看到对方谈判人员上楼;第二是等待信息,莫逸信接到老于见到张倾的信息后,会发信息给罗宇翔,立即上楼抓人;第三,这一组还要观察抓捕对象的随行人员情况,以便随时改变抓捕方案;老莫自己的任务是在外围控制,观察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或可疑车辆,随时应变。陈冬则负责驾车,应对嫌疑人逃逸的情况。

行动九点四十分开始。

罗宇翔发信息确认,他已经到了茶馆旁边的百货商店门口,正盯着茶馆门口。老莫顺着马路牙子,向前走,逐渐接近茶馆。九点五十五分,老莫接到罗宇翔的信息“嫌疑人已经上楼,单独一个人”。老莫回复“盯紧”。紧接着,老于的信息到了“见到张倾本人”。老莫心想,这下简单了,上去抓人就正是时候。准备给罗宇翔发信息,突然发现,对向缓缓驶来一辆银灰色别克车,没有挂车牌,而且,紧贴着右侧人行道缓慢行驶,停在正对着凤翔茶馆大门的马路牙子下面,没有熄火,甚是可疑。

透过前挡风玻璃隐约能看到正副驾驶座上坐着两个人,老莫想凑近看看,缓慢贴近,左顾右盼,佯装路人,当走到距离这辆汽车有十米的地方时,这辆汽车“轰”的一声,拉高油门,原地调头,加速往东,疾驰而去。老莫一愕,赶忙回过神来,发信息给罗宇翔“动手”,再看那辆没牌别克车已经不见了踪影。

老莫没有大的动作,而是站在原地四处看看,等待,害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面还跟着鹰隼。怕那辆别克汽车是虚张声势,再开回来。过了十分钟左右,罗宇翔和那名女民警带着一个穿短裙的年轻女子从茶馆大门走出来,老于在后边跟着,老莫向四周再看看,没发现什么异常状况,才走过去与他们汇合。

老莫看着这个漂亮的小可爱,小可爱也看着他,一脸的无辜、呆萌,老莫说“先回去吧!”又转向老于,跟他打了个招呼,让他自行离开。陈冬正好把车开过来停下,老莫等罗宇翔和女民警把小可爱带上车,才上了车。陈冬驾驶车辆往回赶。

路上,莫逸信给狄山岭打电话说明了情况,狄山岭很高兴,老莫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明白把嫌疑人带回去其实是麻烦的开始,从这一刻起就要受法律程序的约束,一切对嫌疑人采取的措施必须合法合规,必须严格执行办案程序规定,还要保证嫌疑人的人身安全。

行程还算顺利。

十二点三十分左右,老莫等人带着小可爱回到分局。罗宇翔、陈冬把小可爱带到一楼办公室,交给其他侦查员看管,然后叫上那位女民警,跟老莫一起来到食堂简单吃了中午饭,陈冬给小可爱盛了饭拿过去,不能让她饿着。

下午一点半,老莫、罗宇翔和陈冬一起来到一楼另外的办公室,要商量下步工作,主要是预审。

罗宇翔说“哥!要不你先去休息下,睡个午觉,我先来问问她。”

莫逸信说“这跑了一路,你也很累吧!”罗宇翔说“我年轻,能扛得住。”

事实如此,这些年轻的侦查员的精力充沛,不是莫逸信能比的。

莫逸信说“先做三件事,第一是安排两名女民警对她搜身,仔细一些;第二是询问她的真实身份。第三是询问她是否怀孕,如果她执意说怀孕,就安排人带她去医院做孕检,做完孕检再继续讯问。这样可以落实清楚两件事,如果能证明她说瞎话,也可以震慑她一下。”

罗宇翔说“放心吧!哥,等你休息完,估计她就老实交代了!”

老莫心里乐开了花,说“好好!我们罗队魅力无限,可以快速征服小可爱。”

陈冬附和说“翔哥威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必成大器。”

罗宇翔和陈冬笑骂着离开,去开展工作。

老莫闭上眼,大脑中回放了一遍影像,过滤了一下,没有发现急需做的事,就关上办公室门,躺在长沙发上,慢慢入眠。

一觉醒来,莫逸信头昏昏沉沉的,可能是办公室空调吹得原因,抹抹眼睛,没有立刻起身,闭目养了一会神。又睁开眼睛,看向窗户外边,天色有些暗,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也没人来打扰他。伸伸懒腰,站起来,拔掉手机充电线,拿起一看,五点二十了,晕,这一觉睡了三个小时,不错不错,精神回复不少。

不知道罗宇翔那边进展如何了。

莫逸信走出自己的办公室,顺着走廊来到五中队办公室,门关着,老莫轻轻推开一条门缝,侧着脸往里看。看到罗宇翔正背对着门,坐在电脑旁,旁边坐着张倾,还有一位女民警在旁边陪同讯问,罗宇翔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讯问,还不时发出大声呵斥,而张倾好整以暇,应对自然。看来讯问过程不是预想的那样顺利。

不能打断他的讯问。

罗宇翔本身是经验丰富的侦查员,打断他会伤害他的职业自尊心,还是等他结束了再说。预审工作是需要悟性的,是个启蒙、锻炼悟性的过程,心战、心证是特殊的心理过程,一般人少有这样的经历。

莫逸信走回自己的办公室,泡了一杯茶水,放在办公桌上。上专案以来,很少回来坐,桌子上还算干净,放了一沓书,上面第一本是《四定法》,莫逸信随手拿起这本书,这本书是一名公安战线的专家所编写的,莫逸信没有看过,但基本了解其中的内容,他认识那名专家。

他翻开两页,笑了笑,他曾多次参加这本书的作者主持的专案会议,开会时间经常拖延,一个会议室坐二三十个人,从晚上八点一直开到凌晨,参会的人怨声载道,一说起这位专家,人们就会讲个段子。

“关于这个案件的作案人数,至少一人,也不排除两人,三人以上也有可能……”这么一说,好像是适用于所有案件,除非不是人干的。既然案发了,肯定得有人去做,至少一人,难道还有“半人”作案,从一人到无穷多说完了,所有答案都包括在内,所以判断永远正确,一人作案也不错,两人作案我也没排除,三人以上作案的话我也说了,怎么样!是不是很专业?

莫逸信想起一起特大案件,就想发笑,那次就是这位专家掉链子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