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宝玉最终选择了审时度势,以保全实力为上,决定放弃此次追击。
当宝玉向投降的三万名步兵庄严承诺,只要放下武器,愿意归顺,便不杀一兵一卒,并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时,原本沉寂压抑的队伍中瞬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他们脸上原先的惶恐与不安被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所取代,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在这诺言的庇护下,原本战败的士兵们仿佛重获新生,步伐虽仍旧被看押,却多了几分轻快与活力。他们彼此间交头接耳,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甚至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那笑容比任何一场胜利后的欢庆都更加灿烂。
在进城的过程中,尽管他们仍被宝玉麾下的士兵看守着,但这更像是引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引路人。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未来的生活,憧憬着和平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宝玉宽仁政策的感激之情。看着这些“降军”脸上的笑容,甚至有人打趣道:“这哪里像是打了败仗的俘虏,倒像是刚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勇士呢!”
在夕阳的余晖中,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蜿蜒的道路向城池缓缓推进,其规模之大,气势之盛,仿佛是一支即将攻城略地的雄师。然而,这支队伍却并非来犯之敌,而是北静王爷麾下的三万名步兵,他们已经缴械投降,此刻正被宝玉的军队押着,准备进城。
当这支长长的队伍接近城墙时,城头上的守军们一时间惊恐万分,只见黑压压的人潮如同海浪般涌来,顿时方寸大乱,纷纷把掷弹筒和大炮都瞄准了目标,准备迎头痛击。然而,守城士兵们只听到有人喊着叫打开城门,却没人用武器进攻。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些敌军都没拿武器。至于拿武器的自己人,他们根本没发现,因为人数太少了。
守城将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厉声喝道:“所有人都不准接近城门,否则格杀勿论。”
段石头将军听到这话,立刻急了,马上催马来到城下喊道:“你是要造反吗?我们打了胜仗,生擒三万名北静王爷的叛军,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城。”
当城墙上守军的视线落在那支浩荡进城的降军队伍上时,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满心困惑。原本应当低沉沮丧、神情惶恐的战败士兵,此刻却个个面带笑容,兴高采烈地被宝玉的军队押解着前行。这种与常规迥异的场景让他们一时之间难以置信。
“诈降?”一名年轻的小兵惊疑不定地低声自语,紧张地握紧了手中的弓箭,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怎么可能?战败的人哪有这般高兴的模样?”
周围的其他士兵们也纷纷议论起来,他们的目光在降军和宝玉部下的士兵间来回扫视,内心的疑惑与警惕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城墙上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负责守城的将军亦是满脸狐疑,他深吸一口气,命令道:“严阵以待,不得轻举妄动!派人去探明情况,确定是否确为真降!”于是,城门依旧紧闭,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确认。尽管降军们的欢愉之情显得如此真实,但在战争面前,任何一丝可能的风险都必须谨慎对待。
在城楼上,守城将领面色凝重地望着那支看似欢天喜地的降军队伍,心中的疑虑犹如巨石般压在心头。他深知此刻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城安危不保,于是决定寻求智囊卫子兰的决断。
“卫统领,这阵势我等实难判断,降军为何如此兴高采烈?恐其中有诈。”守城将领边说边向身边的卫子兰躬身请教,言语中满是恳切与焦急。
卫子兰略一沉吟,心中已有计较。他挥了挥手,示意将领稍安勿躁,而后果断道:“你让太子宝玉与将军马飞,让他们亲自前来城楼答话。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必须亲耳听到他们的话,才敢下结论。”
守城将领闻听此言,立即依令而行,立刻让太子宝玉或者马飞将军前来答话。不多时,太子宝玉与将军马飞便策马来到城下,昂首挺胸地面对卫子兰及众将,他们坦然自信,此刻,全城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对话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