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县药材市场的建立,首次药材交易会的举行之后,涌入了大量的药材从业者。大部分还是本地种植的药材加工销售,也开始有部分外地产的药材,进入到豪县加工炮制,再通过本地的药商,送往全国各地。豪县衙门利用此机会,在药材市场的北边又新建了一条仿古式前店后仓的药材经营街。
也因为豪县衙门建市场,规划交易区域,鼓励个体从事药材活动的态度,才让原本遮遮掩掩的药材交易,变得活跃起来。药商门也能大胆放手的去干。
张伟的店铺就在这条街上。这也给张伟的药材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少便利,接待了不少外地来豪县的客商,发展了不少客户。
张伟药材行(门店)的规模,已经满足不了张伟的经营需要。就准备自己新建一个上规模的中药厂。
这个中药厂在豪县西北的郊区乡镇,名义上还是挂靠在乡镇集体经济上。
张伟的新厂周边,有几家新建的白酒作坊,其中一家,就是张伟远房堂哥干的。
现在农民手中的部分粮食,可以自由交易,打破了之前白酒作坊没粮的限制。张伟这个堂哥就想扩大规模,又遇到了张伟回乡办厂,知道张伟药材生意干的正火,赚了不少钱,就找来拉投资,准备扩大一下小作坊的规模,能做成厂最好。
刚投资大把资金到新中药厂的张伟委婉的拒绝后,张旭不死心,又通过家族里一个很有威望的老人,作为中间人,再一次劝说了张伟投资支持。
之前和郑庆仁的聊天中,也听郑庆仁说过,土地包产到户之后,粮食的产量会逐步提升,用粮食作为原料的白酒也不再受限,未来的市场潜力很大,很看好白酒产业。
为难之际,张伟就想到了郑庆仁,试着打电话说了一下,主要想再咨询下郑庆仁对投资白酒的意见。哪知道郑庆仁也感兴趣,就邀请郑庆仁实地过来考察。
这一次进入豪县,佳仁牌三轮车已经随处可见,而且在药材市场外,已经出现了蹬三轮车帮药商拉送药材的行业。
甚至在汽车站外,也出现了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蹬着最便宜的佳仁实用型三轮车,车斗放置座椅,拉送客人和行李。
郑庆仁考虑着,是不是可以试着生产一部分人力客运三轮车。
豪县翠微楼。
郑庆仁见到张伟的堂哥张旭。
三十多岁,身高一米六几,黝黑的脸庞,棕色的褂子,黑色的长裤,脚下也是黑色的布鞋。
这身装扮,与豪县新落成的高档饭店翠微楼,格格不入。
见到郑庆仁,热情的伸出手:“郑厂长,久仰。”
张伟跟在旁边介绍,说:“这是我堂哥,张旭。”
郑庆仁紧握了一下张旭的手,客套的说:“张旭哥,客气了,叫我小郑或者庆仁就行。”
“我年龄大点,既然你和张伟是朋友,我就不见外,那就喊你小郑,你也别带着姓叫我,和张伟一样,喊我一声旭哥就行。”
双手分开之后,张旭保持着热情:“没想到豪县畅销的佳仁三轮车厂的厂长,这么年轻!今天我来县里,一是来看看我这个堂弟,第二件事,就是来县里买了一辆三轮车回去。结果就听到张伟说,佳仁三轮车厂的老板今天来豪县。晚会一定要让豪县的店铺,给我打个折扣啊!
“原来旭哥要买三轮车,吃完饭,我就陪着旭哥去店里看看,不过豪县的佳仁三轮车三天后会有一个促销活动,三轮车不仅以最低价格销售,买过车还有抽奖活动,最高奖项购买车辆免单。”
“还有这事?那我就再等两天,说不定运气好,中了个最高奖项呢!这个买车抽奖活动很新颖,是个很好的销售手段,下次我卖酒的时候也试试。”
张旭想了想,越是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到时候把抽奖信息印在酒盒内部,买后打开喝的时候,才能看到中奖信息。”
咦,这个看着很土的张旭,挺有销售头脑,仅凭自己透露的三轮车促销抽奖活动,就能联想到销售自家酒上面。
而且还能想到,印在酒盒内部。
如果奖项吸引人的话,倒是能增加不少开盒量。
想到此,郑庆仁觉得不如再提醒下张旭:“旭哥,你这想法不错,买酒的人,原本不想开盒的,可能为了里面的奖,也要把酒盒打开,如果中奖信息能放在瓶盖内部更好了。”
“放在瓶盖内部……”张旭自言自语了下,恍然大悟:“小郑,还真不简单!怪不得张伟这么重视你。”
一旁的张伟也瞬间明白郑庆仁的意思。
把酒盒打开,酒瓶还是完好的,也能贮存。可是酒盖打开之后,这酒,就放不了多久,得把酒喝完,继续买新的,能刺激产品的销量!
怪不得这个郑庆仁能把三轮车销售到豪县大街小巷,这是有真本事!
三个人落座之后,张旭拿出一个小桶,介绍道:“这是我家里的酿的酒,工艺和国营老井酒厂的一致,酿酒用的水,也是同一片的井水。来,尝尝。”
说完,写了三大杯。
郑庆仁对品酒懂得不是太多,但也喝过不少好酒。
抿一口之后,入口感觉确实和最近喝的几次老井贡酒相差不多,酒香浓郁,口感醇厚,甘甜悠久。
“小郑,怎么样?点评点评。”张旭迫不及待的问道。
“旭哥,别开玩笑了,我这个一杯倒,哪有资格点评酒。不过这酒闻起来,香如幽兰,入口香浓,后劲甘甜,我喝着很好。”
“喝着好就行,这次我来县城,带了十多桶,都放在了张伟店里,你走的时候,带走两桶。来,继续喝。”
郑庆仁也没跟着客气,一杯杯陪着,喝到实在撑不下去。
觥筹交错之中,郑庆仁对张旭更了解些。
衣着朴素的外表,却有着灵活的头脑。因为紧靠着县老井酒厂,在老井酒厂生产的老井贡酒第三次评选到国家名酒称号时,就鼓动生产队也办酿酒坊,不过当时粮食紧缺,酿酒坊不受支持,张旭就筹集了资金,独自把酿酒作坊承包了下来。
而且酒局全程,都没提过投资的事。只谈了些自己酿酒作坊发展规划,以后的市场方向,不输老井酒厂的酿酒工艺,还有隐隐透露的野心。
虽不是拉投资,但每句话,都在引着人联想后期的利益,忍不住想投资。
这是个高手。
张旭本就开酿酒作坊的,酒量自然不低。在酒桌的时候,和郑庆仁碰了四五盅酒之后,就能看出郑庆仁酒量不大,也知道了郑庆仁说的一杯倒,并没有谦虚,因此也没有太过分的拼酒。
让郑庆仁可着量喝,但和张伟可不客气,两人拼接近一斤白酒,郑庆仁半斤不到,叨个花生米,都要下筷子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