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9章 上岸学姐分享 ——我的那些考公辛酸史(1 / 1)入编的那些事儿首页

回想我的公考经历,从前期的兵荒马乱,到中期的失利挫败,再到后面的逆转上岸,也是相当曲折,过程中还踩了不少坑,给大家分享一下。

本人情况

最开始读硕的时候我是向着读博的打算去的,结果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搞学术的料,于是转头准备考公,结果因为学校是双非,可有的选调省份只有几个,最惨的是,一般京内学校都有的北京选调,我们学校也没有。要想留京的话,我就只能参加国考和京考的机会。21年又处于特殊时期,穿插着各种不稳定因素。纠结过后,发现离国考就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了,粉领(人文社科专业)+学校双非+时间紧张+特殊时期,简直buff叠满。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极限备考之旅。

那些关于备考的辛酸史

1、行测课程选择从混乱到专一。因为心急,前期我尝试了各种行测课程,但因为不同机构的课程授课逻辑或理论有区别,交叉着听也会让自己思维混乱,所以基础理论课最好认准一个课来,帮助建立起最底层的框架,其中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专项课程。因为我数学思维比较差,亟需一些应试技巧,所以就选择了齐lin的数资课,言语、判断等还是跟着现在的主流课程来,二十天没黑没夜地学,行测理论课都过完了一遍。申论课也听了一些理论。

2、申论学习不得章法,学不下去或许不是我们的错误。如今回想,选错申论课程也是前期备考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前期选择的理论课看似事无巨细,从做题步骤到做题方法给了许多技巧,但同时也把一些明明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变得复杂。打个比方,一件衣服有两个口袋装东西正合适,但要是有四个五个口袋,看似能装很多,但是也放进去许多无用的内容,增加我们的负担。所以,以我的切身经验来看,申论课程要基于自身情况去选择,如果一个课让我们越学越手忙脚乱,没有长进,那可能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课程在故弄玄虚,这个时候最好停下来,重新评判一下,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学习方向的调整。

3、行测冲刺稳步进行,申论依旧稀里糊涂。理论学完后,距离国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的学习时间也固定了下来,上午行测刷题+复盘,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下午听进阶课,主要是做题技巧,比如图推、数量等,晚上练三四道申论真题,找解析看,时间充裕的话会听节申论刷题课,一次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最后半个月的冲刺阶段,就开始限时套题训练+错题复盘+理论体系回顾。但总的来看,因为上面提到的因素,我的申论学得还是很累很吃力,最后的结果也显而易见,70+的行测都无法挽救稀巴烂的申论,于是第一次实战以失败告终。

4、及时转向调整,一月时间挽救申论。国考结束后,一个月后就是京考,我果断调整申论学习方向,抛弃无用知识,留下最基础的申论题型认知和做题方法,因为这些都是底层知识内容,不同机构课程之间虽有差异,但大体类似。在这基础上去听京考申论刷题课,有针对性去吸收一些自己觉得合适有用的内容,兼容为自己可用的答题方法。再接着做题不断强化这些方法技巧,如果觉得有些题答得比较吃力,我还会去找专门的批改课,详解一下题目。掌握合适技巧,吃透大多数题目,最后京考申论也拿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申论75,总成绩150,但依旧没有上岸,那就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了。不仅如此,我还错失了多个考试机会,后面有时间再继续记录下国京考结束后的辛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