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荆展的自信源于他在“天聋地哑”三个月受训的经历,至今他仍记忆犹新。每天不定期的紧急拉练,穿带全副铠甲,背负所有的武器装备,每个人七十斤的负重,越野行军二十里,早晚两次,徒手搏杀对阵训练一个时辰,每人每天使用一石弓射固定靶子五十箭,移动靶五十箭。
除了这些,“天聋地哑”还训练伪装和潜伏,以及哑巴训练专门地听部队。
地听,也就是使用最原始的听瓮,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天聋地哑”并不是全部都是聋子和哑巴,他们里面还有盲人。因为眼睛看不见,一般情况盲人的听觉比正常人灵敏。
所以,“天聋地哑”的地听队不仅能听出敌人挖掘地道的动向,甚至连行军、部队调动都能听得出来。
荆展自信就是自信在这一点上。
冉明又仔细了想了想,确定没有遗漏之处,又巡视了一下三堡的建筑情况,这才回到潼关内。
来到潼关魏军帅府,冉明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冉明早已接到杨继求见的消息。在这个时候,冉明还需要杨继的支持,所以他不顾自己很累,依然接见了杨继。杨继身边有一个三旬上下的男子,此人面白长须,容貌俊俏,是一个帅气的大叔。此人举止大方得体,身穿一身洁白的长衫,而且眉眼与杨继有几分相像。
“继,参见楚王殿下!”杨继身子微微一倾,象征性的行礼道。
冉明双手空拖,道:“杨先生不必拘礼!”
杨继是一个人精,他看到冉明脸上疲惫之色非常浓,就长话短说道:“继得到殿下身边暂时没有处理文案俗事的小吏,特向殿下举荐一人!有道是举贤不必亲,继为殿下举荐不才犬子,杨晖,字伯彦。不如趁此机会,由殿下检验一番?”
这时,杨晖深施一礼,“久闻殿下大名,晖一直想要拜见,却苦于无门路。今日见到殿下,晖之幸也。”
冉明一怔,恭维话人人都喜欢听,明明知道杨晖是在拍冉明的马屁,冉明还是感觉舒服。冉明浅笑道:“伯彦客气,明乃以一武夫,得祖辈余荫方得以立足,何来大名之说?”
杨晖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杨晖将书的封面对准冉明,“敢问殿下,这千字文可是殿下所作?”
剽窃,终究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
“正是。”冉明心里有点发虚,点点头道:“孤有一义女,年方六岁,到了发蒙启智的年龄。初见贱内,在府中教授小女识文,居然以女诫作为小女的教材。孤见此不妥,女诫者至少在女子心智成熟以后,方可学习,所以孤就连夜写出此文作为小女启蒙的教材!”
“三个月前。晖得洛浦先生所赠,送来殿下所著之千字文,初见之下,原本不足为然,细看之下发现其实的妙处,此文千字,四言一律,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杨晖接着说道:“此人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且朗朗上口,宜蒙童记诵。以此文,殿下就不愧于蒙学大家!”
大家,在这个时候,意思不单单是众rn伙的意思。而是指在学术上一非凡的成就,顶尖级别,有大家风范,能达到开山立派的宗师。例如三国时期的蔡文姬,因为她在琴艺上已经无人可及,故称为蔡大家。
杨继显然不知道冉明还有如此文采,他从杨晖手中抢过千字文细细的读起来。嘴时不时的称赞着“妙,绝妙,好,非常好!”
杨晖此时又出袖中掏出另外一本书。冉明目光一扫,居然是三十六计。
杨晖道:“殿下不必奇怪,殿下所创蒙学开山之作千字文三个月前已经流传出来了,现在恐怕大江南北,天下各大巨家族学都在使用殿下的千字文教授童子。而这三十六计则是集兵法大家大成之作,此书一出,殿下兵家大家之名也坐实了!”
冉明其实不在乎三十六计是否流出,兵书到底是死的,历史上自从孙子兵法、六韬、将苑、吴起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出现,真正能成为兵法大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是读兵书读出来的,说到底这是一个吸纳的过程。因人而宜。
冉明还没有来得及考校杨晖,突然又接到魏国水军的急报,他们中计被困在郑县段,请求殿下支援!
冉明望向杨晖道:“伯彦,你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