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三人,乘现在还清醒,有些安排哀家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不知皇儿可愿意?”
“不管什么安排,但凭母后吩咐。”
“好,去宣赵普!”杜太后突然对一旁伺候的宫人说。
宫人急忙出去宣赵普。
因为这段时日太后病重,所以重臣们都候在偏殿,等着万一太后有不测的消息传来便要马上应对。所以不多会儿,赵普就跟着宫人进来了。
这赵普是赵府多年以来的谋士谏臣。年少时读书虽不多,却素有智谋,颇有见识。
相助赵匡胤多年,出谋划策,甚得重用。
当初发动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从而建立大宋,也是赵普极力鼓动和献策,是赵家的大功臣。所以赵家包括杜太后,对于赵普都是极度信任和重用。
如今虽然只是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可是圣眷正浓,未来这宰相之位,赵匡胤早已属意于他,只是还需要寻个合适的机会提拔罢了。
赵光义在殿外等的有些焦急,不知道母后和皇兄在聊什么,聊了这么久。
突然看到里面的宫人急匆匆的跑出去,没多久那个宫人便带着赵普匆匆的走进太后所居的滋德殿。
他心里想着莫不是母后的病情又加重了,担忧之下哪里还顾得上其他,也不做多想便跟了进去。
刚进去便听到杜太后在说话,精神似乎还是好的很,他也就停住脚步,不敢再往里进。
正好帷幔遮挡,赵光义刚想退出去,却听到杜太后说:“皇儿,你可知道你为何会得到这天下?”
只听赵匡胤回答道:“请母后明示!”
赵光义本想退出寝殿。可是一听如此说,心中好奇,便隐在帷幔处也想听一听。
杜太后道:“母后想先听听皇儿的想法。”
“儿臣能得天下,是父皇母后的庇佑和多年的教诲。”
杜太后摇摇头道:“你这是为了让哀家暖心才如此说。当初这周国的国主柴荣突然驾崩,将皇位留给一个六岁的孩童,如此年幼如何护得住这万里江山?似你和李重进这些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的一方节度使,又岂会甘愿拥戴一个孩童。”
赵匡胤点点头,深以为是。
“试想,如果当初柴荣薨世,能有一个年长聪慧的储君继承皇位,而不是一个小皇子。那么皇儿你也不会下决心造反,也没有机会和借口能推翻周国,建立大宋,哀家说的可对?”
赵匡胤点头道:“是。正因幼帝继位,国家动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儿臣才不得不应时而动。如若当初周国有一个贤明的储君,儿臣也必将效仿赵家先祖继续做忠臣良将。”
赵普站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不敢出声。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听着觉得母后说的有道理,只是不知母后为何突然如此说,还宣召赵普前来。
越是好奇,便继续听下去。
杜太后歇了口气,继续说道:“固国之本一定要先立储,一国储君若是选择不当,则如同周国一般祸至灭国。”
“立储?”赵匡胤有些意外,随即明白母后的意思,想想确实应该尽早立储。
历朝历代国君即便年轻力壮也都有先立储的惯例,一旦储君之位确定,也可固国安本,何况他自己也不算年轻了。
“皇儿不肯?”杜太后问。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