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这次关于楚地的传言至关重要,为确认大秦对该地区的控制,你应当一同前去,代表朕考察楚地实况。”
尽管不愿,秦长青只能答道:
“可是父王,儿臣尚未成年并未深入过楚地域,恐怕对此地法律及情形缺乏充分理解……可能会妨碍蒙大人任务完成。”
但是嬴政斩钉截铁地拒绝:
“一切听命于父王决定!”
秦长青满脸阴郁地低下头,
恭身说道:
“遵旨。儿臣尽力协助。”
“感激皇父恩宠栽培之德”。
嬴政冷冷地看着秦长青,冰冷地说:“楚地历来与大秦貌合神离,不满之心甚众,以致各种谣言四处流传。你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彻底肃清楚地的谣言,严惩所有散布谣言的不法之徒。”
“从今以后,朕不希望再听到任何有关 ** 大秦的言论。”
秦长青连忙回答道:
“儿臣
“楚地残 ** 复辟之心一直未停息,这次所流传的谶言很可能是楚地残 ** 宣示。微臣认为楚地的情况远比看上去复杂,如果蒙左监清查了楚地三族,微臣担心这些残党会铤勇向险,对十公子下手,甚至楚地的官僚系统或许也存在问题。”
“在如此复杂情况下,微臣并不建议让十公子赴楚。”
同一时间。
沉倧、崔仲牟、韩成等也纷纷进言劝阻。
一时之间,
从关中的世族到六国系统的官员们,几乎一致反对秦长青前去楚地。这是少见的和谐局面。
戚鳃等人确实不敢尝试。
楚地与朝廷的联系极为紧密,若是秦长青在那里出了意外或是发现了什么不利之事,局面很容易无法收拾。此外,十公子的存在一直是不稳定因素,他会给楚地带去很大变数。假如秦长青坚持调查楚地的问题并炮制一些 ** ,那么他们恐难以自辩。
因此他们实在不愿冒这个风险,让秦长青进入楚地。
更何况,
楚国的旧贵族依旧存在。
如果蒙毅采取铁腕手段。
当这些人走投无路时,难免会铤而走险,万一刺杀了秦长青还好说,倘若未能成功,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后果。
他们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故而只好劝阻秦长青前往楚地。
秦长青静静站在一边,偷偷瞄了一眼始皇的脸色,心里不由得萌生了几丝希望。
然而,
他也清楚。
众大臣的意见无济于事。
如今廷议已经形同虚设,朝政早就是始皇一人决断。无论大臣们如何力陈己见,只要始皇做出决定,改变之艰难可想而知。
李斯、顿弱等人则端坐不动,
对于周围的一切声音充耳不闻。
多年的宦海生涯让他们清楚始皇的心思。以前始皇要询问时,并不会明确表态,而是由大臣猜测其心意,逐个试探;而现在始皇点名派遣十公子前往楚地恐怕已经决定了事情的走向,不可更改。
大臣们的进谏不过是白费力气。
李斯微闭双眸,心中满是疑云:始皇为何偏偏让这位身份特殊的十公子去楚地?
尽管未曾明示,但朝臣皆明白,长公子与十公子之间的争夺已然形成。始皇不会不了解这一点,既然如此,为何仍然将十公子派遣至如此危险的地方?
毕竟,楚地不同于其他五国之地,楚人生性骄傲,一直不服于秦国,屡战屡败却又不死心。因此统一天下后,楚人对秦政权尤为抵触,这也是当初派遣嬴腾驻守南郡的目的——安抚民心,预防大规模叛乱。
随殷通进言的推进,楚地的局势必将更加紧张。屈、昭、景三大族未必毫无反抗之力,一旦引发事端,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李斯眉宇间透露出深深忧虑。
一侧,
嬴腾面色复杂。
他仔细打量着杨端和等人,又看向崔意如这些御医。略一思考之后,他仿佛有所领悟。
也许始皇没有过多的深意,
只是一心锤炼十公子。
玉石不琢不饰物,才士不历不明理。尽管十公子已有所历练,但却多是在安全环境中的事务。相比之下,楚地的情况纷繁复杂,涉及诸多利益集团和官员网络,是真正的考验所在。如果在复杂的环境中仍能处理得宜,才真正彰显他的能力。
而且……
始皇既然敢遣他赴楚,恐怕早已有完备计划应对一切可能的情况。之前的鲁县之变就是一个警示,足以引起始皇的高度警惕,不会再让类似的风险重现。
但……
尽管如此,嬴腾心中仍旧有些困惑。楚地的情势太过复杂,任何一个细节牵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