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冬,龙门县为修成通往阳县的官道,县令赵子卿为此颁布政令。
“俗语云:要想富,先修路。自今年深秋时节以来,我县道路屡遭秋雨损坏,极为严重,通往阳县、州治所之路已被阻碍,商旅、路人无法通往,且每逢阴雨天气,更泥泞不堪。现本县决定把通往阳县的青石路修成,以便行人往来。特着令每家每户出壮丁一名,前来参与,不得违令。注:午饭由县衙供应。”
此政令一出,传至大街小巷,很快,就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这不仅仅是赵子卿个人威望的作用,其实也是百姓民众心中所想。
阳县是龙门县通往绛州的毕竟之地,所以,两县之间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龙门县的百姓虽然不常去绛州,但他们平时下地干活也经常要走到那条路。而且他们的牛车马车也经常要走。
晴天倒还无所谓,地面干燥,赶车或者行走都无碍。但一到夏季或深秋的时候,雨水增多,道路就异常难走了。
尤其是那些经常奔走于两县之间,或者经常要赶车去绛州的民众,对修路的渴望更高。
有些家里有牛车或马车的农户会选择拉客去绛州,赚点闲钱。类似这样的,城内还有不少。他们赶车的,要说平时最担心什么?除了山贼以外就剩暴雨天了。
而龙门县通往阳县或绛州的路上并无山贼,如此,恶劣糟糕的天气当然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
一下雨,他们就要考虑路况是否安全?道路会不会太滑,赶马车危险是不是太危险?
因此,他们每天出门都需要担心天气和路况的问题。
当然了,古人向来擅长通过观察天色来判断会不会下雨。
但,这也不影响他们对修路的渴望。
为了不使百姓太过劳累,赵子卿规定每天早上巳时动工,中午休息一个时辰,下午五点左右便可以回家。
并且还为这些参与修路的壮丁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
他们只需要出点力就行。
不算劳民伤财。
况且,古代的百姓本来就有徭役,朝代不同,实施的政策也不同,对徭役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唐初的徭役不算重,百姓一年可能也就出动一两次。
这也和大唐目前的国情分不开。
主要还是人口太少,国力还没有真正恢复过来,唐初应该实行的政策便是无为而治,减轻租税和徭役。
龙门县的民众今年还是第一次服徭役,而且他们要做的,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修路。
这是不会引起百姓反感的。
。。。。。。。。。
“张进,你办事我放心。这次修路的事情你要多上点心,百姓的个人安全很重要,千万不能出人命,你必须要做好宣传和监察工作。另外,县衙提供的午饭一定要足量,要保证他们都能吃饱,不用吝啬粮食。“赵子卿嘱咐道。
“是,大人。”张进抱拳答应。
“阳县那边我已经送书信过去了,和阳县县令说起了修路的事,只可惜人家根本没有这个心思,直接拒绝了,所以咱们这次只需要修到咱们县边境就可以了。”赵子卿说道:“别人家的事我们不用去管,干好自己家的就行了。”
“嗯!”张进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