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 赴宴(1 / 2)咸鱼继母日常首页

答应了常姨娘要尽快帮温叶寻摸夫家,沈氏一直没有忘。

次子成婚十多日后,恰好永诚伯府设宴,沈氏便带着两位儿媳过去了。

哦,还有温叶。

一共三辆马车,头一辆马车瞧着比后面两辆都要开阔些,里头坐着沈氏婆媳三人以及温叶。

中间一辆放着赴宴要送的礼品还有沈氏等人准备给外孙/外甥们的东西,最后一辆里头则坐着一众嬷嬷和婢女。

温叶端正身姿坐在轿内,她一人坐在沈氏右侧,对面是两位嫂嫂。

她们要去的永诚伯府并不是别家,正是温叶那位嫡出大姐姐,温玉婉的夫家,出嫁八年,为子嗣单薄的永诚伯府添了三男一女,其中头胎还是龙凤胎,与沈氏当年一样。

在这个时代,龙凤胎象征着有福。

现任永诚伯的母亲老夫人纪氏尚还在世,对于这位孙媳妇,她是极满意的。

有老夫人宠着,府中除了永诚伯夫人,谁都越不过嫡姐温玉婉。

有了底气的温玉婉也并没有恃宠而骄,对上孝顺谦逊,对下治理有度,就连永诚伯世子那几个侍妾通房也对这位主母尊崇有加,不敢有丝毫僭越。

与永诚伯夫人之间的婆媳关系更是被盛京城内不少成了亲的妇人艳羡。

温叶对这位比自己年长几岁的嫡姐出嫁后的生活了解不多,不过从沈氏每每提起嫡姐时的神色来看,这位嫡姐出嫁后的日子还算不错。

想来也是,一个从哪方面看都很完美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日子都不会过得太差。

倘若换成她,算了,若是上辈子还成,这辈子温叶只想做一条咸鱼,偶尔翻个身,表示自个儿还有气活着。

两家府邸相距有些远,马车行驶到一半,温叶就有些眯瞪了,但想到轿内还有人在,她只好暗暗掐了一把自己的手心,打起精神坐直身子,就是原本明晃晃的一双眸子此刻看起来似有些呆目。

沈氏目光扫过来,温叶有所感应似的瞬间回神,肩脊挺了挺,回看沈氏,头微歪了歪:“母亲?”

沈氏:“......”

想了想,她还是多嘴提了一句,“一会儿到了地方,行事要规矩。”

温叶听后,立即乖顺颔首:“女儿谨记母亲所言。”

没想到她就短暂地打了一会儿盹就被对方发现了。

这时大嫂杨氏道:“母亲放心,还有我和弟妹呢。”

对于温叶的事,杨氏以为沈氏担忧的是她的婚事,永诚伯府设下的这个赏花宴自然不是随意设的,永诚伯的子嗣艰难,儿子仅永诚伯世子一人,女儿倒是有好几个,其余的早已出嫁,如今只剩永诚伯夫人所出的九姑娘,才将将及笄。

今日这个花宴就是为这位嫡出小女儿所设,邀请了不少家中有适龄婚嫁儿女的夫人们过府赏花。

同样不明状况的二嫂柳氏也开口道:“是啊,四妹模样性子都好,母亲不必忧心。”

她对这位庶出小姑子不太了解,嫁过来这十多日,只觉得对方是个安分守己的,比起她娘家那些个爱掐尖攀比的庶妹们顺眼多了。

对于两位儿媳状况之外的反应,沈氏并没打算解释,只淡淡‘嗯’了一声,以表回应。

温叶的性子,越少人知道越好,就算要告诉她们,也得先将温叶嫁出去再说。

想罢,沈氏再次抬眸,默不作声看了一眼温叶。

对方随即回了她一个‘老实’、‘温顺’的浅笑。

沈氏:“......”

马车终于来到永诚伯府门前,彻底停稳后,后头车轿内的一众嬷嬷婢女们便下了车轿,往最前头的马车去。

沈氏几人被扶下马车,温叶落在最后,低眉顺眼的,表现得极其规矩守礼,云枝立在她身侧。

这种场合,她一般都是带更为稳重的云枝。

作为永诚伯世子夫人的娘家人,沈氏几人的到来,自是受到了好一番热情对待。

永诚伯夫人亲来迎接,与沈氏寒暄一番,便引着大家进了府。

边走边道:“本来婉儿要过来的,谁料到煜哥儿突然哭闹起来,没办法......”

煜哥儿是永诚伯夫人最小的孙子,将将半岁。

沈氏忙轻轻按住永诚伯夫人的手背,一脸和气道:“煜哥儿年纪小,离不开娘亲很正常,再说了我们又不是外人,哪还用得着你亲来迎,下回遣个嬷嬷来就是。”

沈氏这番推心置腹的亲近话语,让永诚伯夫人面上的笑容更真实了些。

俩人相携,有说有笑地进了府。

作为永诚伯府的亲家,沈氏来得比旁人要早许多,因此永诚伯夫人便带着她们先来到儿媳所住的院落。

温玉婉哄好了哭闹的小儿子,让奶嬷嬷看着,她则是理衣整妆好,准备去迎沈氏等人。

刚出正屋,就瞧见婆婆亲自领了人过来。

温玉婉脸上浮起笑容,脚下步子略加快,走上前先是扶上永诚伯夫人的臂弯,亲昵又不失稳重道:“此番劳烦母亲了。”

面对亲娘和婆婆,温玉婉‘下意识’先亲近婆婆,温叶暗自挑眉,后隐晦瞄了一眼,很显然这位永诚伯夫人很受用。

沈氏变化不大,只比进府前,神色更柔和真实了些。

今日设宴倒是是为了膝下唯一的女儿,心中装着事的永诚伯夫人没在儿媳院中停留太久,不过她还是轻轻拍了拍温玉婉的手背,满眼疼爱道:“好了,你母亲好不容易来一趟,你要好好招待。”

温玉婉自是满口应下:“婉儿明白。”

沈氏也顺势开口言道:“亲家夫人去忙吧,这里有婉儿呢。”

永诚伯夫人想了几息,不再推辞:“那等客人们到齐后,让婉儿带你们过去。”

沈氏含笑点头。

随后永诚伯夫人便带着一众嬷嬷婢女离开了儿子儿媳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