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夏末,刘金荣十四岁,上了初中。
初中学校在公社上,离张家堡二十五里地,走读已经不现实了,必须去住校。
学校就是一个宽大的院子,一圈大平房。一半是教室,老师办公室,仓库,一半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
宿舍是大杂间,有点像过去的车马店,屋里一个大通铺,学生们就排着住在炕上。
因为住不下,学校在火炕的上面用木头支了一个二层。
学校是不管烧炕的,学生要自己动手。
在课余的时候,学生会就会组织学生们出去打柴,如果柴不够烧,冬天学生就只能睡凉炕了。
食堂就是一间大屋子,饭只有苞米碴子粥,没有饽饽。菜就是萝卜,炖萝卜炒萝卜腌萝卜,偶尔有一顿土豆白菜。
吃食堂要交粮。
开学的时候,从家里背了粮过来交到食堂去,食堂按重量给换成饭票,再用饭票每天吃饭。交多少吃多少。
吃饭的时候有就餐小组。
一个小组的学生围着桌子坐好,组长去打饭领菜,回来再给同小组的学生分。
说是交多少吃多少,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生都是孩子,也没有人会去进行计算。
这几年全国性的缺粮,还要保证国家的收粮任务,保证城里的粮食供应,反而种粮食的农村没了什么余粮。
管食堂的在这会儿是油水部门,不管是城里的食堂,还是这偏远山洼里一所初中的食堂。
总之粮食是有了去处。
学生每天每顿饭都是半碗苞米碴子稀粥,几个人一小盆萝卜做的菜,再来几块咸菜。
男孩子分的要多些,他们力气大,从家里背来的粮要多点儿,但大部分时候也是吃不饱。
刘金荣长的瘦弱,也没什么力气,背不动太多东西。
如果这时候有人问刘金荣,上学的感觉是什么,她一定会说,饿。
每天都是在饥饿状态下坚持着,白天实在饿急了就喝水,晚上饿的睡不着一个人到外面顺着马路茫然的走。
张家堡在这边念初中的人不少,有二十几个,都在这里住宿,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都熟悉了。
这个年代,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偏大,差异也大,由其是这种在山洼里的学校。
十五六岁的很正常,最大的初三学生有十九二十的。在这个时代,初中毕业已经算是有文化了,高中生就妥妥的会去单位当上干部。
刘金荣这会儿十四岁,已经朦朦胧胧的懂了很多事情。
和后世大学生还是个孩子相比,在这个年代,初中生已经是大人了,男孩子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女孩子开始持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再没有人拿他们或者她们当孩子看。
甚至大部分农村家庭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谈婚论嫁,开始给孩子找人家。
初中的男女学生中间也开始有了朦朦胧胧和同学关系不一样的感情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