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章,我们聊天八卦的视线都朝向古代的巴比伦和希腊去了。这回,我们回到东方,回到祖国怀抱中来。
聊了很多,但是基本都以古希腊天文学科学的基调探讨。
这次咱不聊科学,咱聊迷信。
不要忘记一件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哪个文明,天文学一开始,并没有那么科学,那么数理。
甚至说,天文一开始都是迷信。
人们在原始状态开始,天文给予人们的启示,仅仅只是表象的授意,因为没研究那么透彻,对天文存在畏惧,敬畏,迷信的心理。
天文学,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就是通过天体现象可以告诉人们时间季节,称为“观象授时”;
第二,就是观象见吉凶。这是迷信,可以说,人类登上月球之前,关于天文学最古老最有趣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迷信了。
著名的古代天文学研究专家,大名鼎鼎的冯时先生说过,要了解中国历史,必须从古代天文学着手,中国古代文明,源自于天。个人认为,不单中国历史,整个世界文明,都源于天。
相信各位朋友都会经历过这样一个生活片段:某天某小伙伴想搞节目约一下,组织大家有趣的活动时,总会煞有其事地撩起兰花指,食指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连续闭合又动几下,装模作样煞有其事、若有所思地说一句:老夫昨日夜观星象,今晚皓月当空,天朗气清,宜撸串花生啤酒,宜蹦迪K歌,忌上班上学工作啥的。我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那个老夫,看的星象多了,观察到最有用的莫过于恒定又脸熟的北斗七星、昴星团等等。原因无他,它们每晚都在,老熟人了,显而不隐,晚上特好认。
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我们看的古装电视剧就是这么演,古代的人就是这么“神奇”,随便拿捏两下手指,就可以测算未来,未卜先知。甚至我们会经常觉得这些电视剧有点搞笑且牛X,当然,搞笑归搞笑,但毕竟是一种文化,文化只分牛不牛X,不分对错。
严肃该严肃,对待学术性问题,引用伟人曾说过的话: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天文在古代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观天象知吉凶。
观象以见吉凶,信不信由你。
我们把信不信观象可以见吉凶的话题打擂台辩论,这里我们从历史中邀请一些人物过来,分为三组人:
A组,这拨人是信的。信的理由是:天人合一。
B组,这拨人是可信可不信的。理由是:爱信不信。
C组,这拨人是不信的。不信的理由是涉及一种很新的食品,叫:虾扯蛋。
信的一边,腕儿粗,咖位大,都是历史上一线明星甚至超一线:伏羲,周文王、尧舜以及各个朝代皇帝、司马迁、班固、司马彪、郗萌、董仲舒、刘向刘歆父子、甘德、石星、巫咸、襄楷、一行、李淳风、袁天罡、占星家、麦玲玲、导演、商人等等。
B组方面,信又不信的这一组,咖段不够人数来凑,主打一个群众基础:魏收,宋朝的吕蒙正,还有生活中大多数人。
C组不信的一边,也是大牌云集,蓬荜生辉:颛顼、荀子、王充、范缜、抱朴子、郭守敬、祖冲之、张衡、肖子显、欧阳修、王安石、郑樵、王应璘、王贞仪,近现代科学家、伟人领袖等等等等。另外不信这边还有两个无咖段的路人:我和我外婆。
乍一看,感觉信的人比不信的多。不要紧,又不是古惑仔“开片”(打架),人越多不一定越好,只要真理在就可以。
先聊聊A组信观天象知吉凶的这一边,伏羲就不用多说了,前文也介绍过,老熟人了,他的作品《易.系辞上》那句著名的:“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是最早出现“天文地理”字眼的记载,也是最早最权威的观象以见吉凶的经典论述,《八卦》怎么来的?不就伏羲受到蓍龟启发,卜筮而来的?他自己创的东西你说他信不信?
那司马迁呢?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说:春秋以前的根据天象异常占卜的,各有各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具所异,不可为准。但到了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人们心中许多恐惧和疑惑无法得到安抚及合理解释,从国君到平民,都把疑问推向观天象以知吉凶。且愈演愈烈发展自成理论臻于成熟,并成为古代天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司马迁比较执着,他非常相信:天体的变化和时政变化有很大的对应关系。董仲舒和刘向刘歆(发现冬至日移动的天文学家)不但支持天人合一和观天象知吉凶,还建立一套比天人合一更加强大的天人感应系统。
这里科普一下,古代预知吉凶兴盛,还渐渐分为七大家: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乙家。这七家中以“观象”以见吉凶的,可能只有历家和天人家。这些个家的名字就挺玄幻的。
我们熟悉的甲骨文,殷商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多见有占卜天象的卜辞。
东汉大牛学者班固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意思是搞天文的要记录吉凶的天象来让圣王作为政治参考。他的态度也是很明显的。
襄楷从个人祸福的角度,论述观象知吉凶的重要性。
古代天文学巨著《甘石星经》的作者甘德、石申、巫咸都是占星家,但历史记载他们的观象知吉凶能力,其实很水,经常自相矛盾,难以让人信服。这跟他们制作精确的星表,作星经形成极大反差。看来不科学的东西,再牛P的科学家也把握不准。(甘德、石申、巫咸这三个是中国天文历史上的三座丰碑,咱以新的篇幅具体隆重介绍。)
西晋时期,另一个司马氏,司马彪把观天象以见吉凶来辅佐时政讲述得明明白白。妥妥的是他“哥”司马迁的迷弟。
宋代之后,“老夫夜观星象”这一行为更成为潮流,甚至整个朝政都基本支持观象知吉凶。
唐代甚至出现观象见吉凶强劲回潮。李淳风、袁天罡、薛颐和超级天文学家一行就是这股回潮的弄潮儿,李淳风《隋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和一行《魏书.天象志》在书中罗列天象几乎都提及吉凶。《新唐书》和《旧唐书》也记载君臣之间探讨天象。
(另外,乱入一个香港堪舆学家麦玲玲,她是看人相看八字的。易学家,说不支持观象见吉凶谁信?)
再来看看B组,可信可不信的人群里,着重聊聊魏收,魏收,北齐那时候的人,占星家天文学家。他在自己的作品《魏书.天象志》里,罗列出来的天象只有30%左右的篇章加上他的占卜注释。跟他主张所有天象都对应显验是自相矛盾的。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唱汪峰的《一起摇摆》,但从他对观象见吉凶的态度来看,他挺摇摆的,一会说天象吉凶关系“百王兴废”、“万国祸福”,一会又认为七成的天象“无所显验”,双标到不要不要的,反正都他说了(粤语来讲就是:乜都你讲晒啦!)可知他自己也不太了解天象和吉凶的关系,只是为了牵强附会,让领导开心吧。
魏收摆着“可信可不信”的姿态,估计他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态度:这玩意也只是心态问题。如果说不信,感觉太断言了,还是偏向相信吧,比较留有余地,符合中国人留有余地的思想。所以,爱信的时候信,不爱信的时候不信。但基本趋向于信。最后大多数还是信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这个信又不是银行的征信,不要手续费,跟银行征信纪录无关,更不影响买房贷款。看着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