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尽取江东六郡八十一州(1 / 2)重生三国靠属性加点成为最强黄巾首页

庞统拱手为礼。

“天下之治,迭起兴衰,离不开统治者,自秦皇以来,帝治四百余年,此间之天下,皆为一家之天下。”

家天下的时代,姓氏宗族掌控整个江山社稷。

侯爵世袭,一旦接连出现昏庸无能之主,家天下就随时都有可能断绝。

“昔日之汉高祖,随陈胜吴广起义,时年百姓之怒与今日何异?拜兵仙韩信,请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之张子房,高祖征战四方,彼时之盛况,与今日秦公之盛况,何异?”

周遭一众人等也没有多少读过书的。

庞统说什么那就是什么吧。

但是太史慈是不会服的。

“庸夫!你竟敢自比有留侯张子房之谋略!你且说,秦公麾下,我与周仓,何人可比韩信!”

庞统是真的要受够太史慈了。

一众人等。

只有张氏三人听出些许端倪。

张角张宁不便提问,点破这层窗户纸的人,便是张宝。

“先生可知,我黄巾之道所追求的,乃是天下无帝,四方太平,世间百姓无税收徭役之苦,天下苍生无王侯将相之祸。”

庞统自然知道这点。

“蝼蚁万众所求之太平,正在毁了秦公征战四方打下的基业,若无帝治,黄巾众,死期将至!”

此言之意乃是料定黄巾败亡。

一场激烈的争即将爆发。

“军中将士无赏罚之道,天下苍生无税收之笃行,黄巾危矣!汝等若要一意孤行,只会迎来灭顶之灾。”

黄巾之众坚持认为,太平世道的基础,乃是百姓不受税收之苦,天下苍生没有王侯之祸。

三军将帅一致认为,军中将士需要赏罚分明,功者有其赏,过者有其罚。

庞统诸葛瑾等谋士则宣扬旧日之治。

就在几方争辩不休之时。

秦子豪开口了。

“诸公!天下太平乃是世间黎明百姓日夜所盼,我等乃是百姓之师,定不能从旧日秦汉之家天下之道!”

此言一出,张角张宝二人心里很快就舒坦了下来。

但是这让庞统等一众谋士就很不爽了。

不等对方开口。

秦子豪继续。

“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假,但一方世界,若无治世之道,民族颓废,死期将至!”

绕了一大圈。

终究是要说取帝制。

庞统高兴了。

“秦公所言极是,我等兴兵伐众,成一方霸业,伺机而动,逐鹿中原,直取洛阳,届时,天下之众皆为秦公所指引,定会欣欣向荣。”

还不等张角开口。

秦子豪便率先解释。

“太平天下的理想不该亡,天下万物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山河万里由百姓所筑,当治之于百姓,届时,我们每逢百夫取一长,百夫长上又有百夫长,官职上下仍以侯爵相称,功者赏其功,过者罚过,只是侯爵之位,不再世袭,改禅让之法,禅让之法不再举孝廉,而改,科举!”

科举?

那是什么?

待到秦子豪将科举之制的体系细细道来。

庞统张角无不为之感到意外。

“此法,可以不分世家与否,直取天下精通文理者居高位,实乃,精致之制!”

张角心里一盘算。

如此举之筛选后。

愚钝者排外。

将天下聪慧者聚于一堂,亲授之以黄天要术。

天下万民便有了新的出路。

秦子豪民主天下的设想当即征服了堂中众人。

诸葛瑾率先表态。

“为呈明公之志,在下愿携一方名士传道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将明公之设想,告知江东苍生!”

忽地一声响。

“恭喜宿主完成阶段性谋士收集成就:流寓士人,诸葛瑾。奖励魔力属性壹点,宿主当前魔力百分之一百二十一。”

张宝则同步表态。

“此万民之道,颇具黄巾之风却又在黄巾之上,在下即日安排帐下聪慧之士启程,往青徐之地布施此道。”

忽地一声响。

“恭喜宿主完成阶段性方士收集成就:地公将军,张宝。奖励耐力属性壹点,宿主当前耐力百分之一百零三。”

收集任务?

秦子豪很快便明白了其中意思。

也就是说。

至此,这两人才彻底投诚自己麾下。

他笑了笑,没有多言。

“有二位先生鼎力相助,是天下苍生的福祉。”

黄巾之道虽惠及天下百姓却不能广纳四方贤士。

此变,虽令民众略有不满,但却一举扭转了黄巾倾颓之势。

张角之众四方布道。

柴桑百姓的愤愤不平在此刻也终于休止。

昔日江东之地,税收者仅有黄巾支脉所统治的蔪春,舒城,柴桑。

当今制度清晰明了。

整个江东都将归属于秦子豪的统治之下。

黄巾军先前的三主一支,在此彻底化零为整,变成了秦子豪一军之众。

在诸葛瑾和张角的努力下。

半月不到。

舒城粮仓便被江东百姓们缴纳的税收填满。

后续柴桑,蔪春之地的粮仓也被陆续填满。

半年后,一封檄文从洛阳直奔扬州而来。

“喻天下檄:先帝崩殂之时托孤于凉州侯并加封太师之职,言少帝之能若不及君王之列,凉侯可与群臣并起废之而立陈留王,当今陈留王聪慧群臣可鉴,然少帝愚钝不能持政,遂废之,陈留王新登其位持政之事幸得太师帮扶,各地诸侯务必前来叩谢圣恩,檄文到处,请汉家诸公皆晓。”

大堂正中,那身穿华服的信使苦苦挣扎。

“逆贼!在下乃是大汉钦差,若是延误了檄文,圣上定要诛尔等九族!”

这人是周仓擒回来的。

当时他还想绕开柴桑走小道。

殊不知周仓早就看穿了他的意图。

庞统稍微一二,心里翻阅便有了想法。

“这檄文,送往何处?”

那华服信使回答起来倒也是不含糊。

“自然是送往建业,嘉兴,宛城之地。”

庞统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