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章 资本陷阱(1 / 2)2005从拿走苹果气运开始首页

两天后,一篇帖子上传到了京大的校园论坛上。

名字相当唬人:

《是联洋收购了IBM的PC业务部,还是IBM反向控制了联洋……为你解开这桩收购案背后的资本陷阱》。

帖子里说,笔者看到了《新青时报》对联洋跨海收购案的推崇,一时间有些不吐不快。

先说一下这桩跨国收购案当时的背景概况。

IBM的PC业务部,早在 2001年开始,就开始出现亏损了。

当年的亏损是3·97亿美元,第二年亏损1·71亿,第三年亏损2·58亿,2004年亏损3·43亿……

直接成为IBM的累赘。

当时,高德纳咨询公司给出的业务预测,是到2007年左右,IBM PC将有可能会完全退出市场。

所以,2002年刚刚上任的IBM总裁帕米尔萨诺,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想要处理掉这个部门了。

而他想到的第一个接手对象,就是东洋的东芝。

但当时的东芝,背后站着的是三井住友,而三井住友的大股东,则是老美的高胜。

所以,知根知底的高胜,当然不可能接手IBM这個烂摊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国内的长城电脑已经找上了门,表达了想要收购的意愿。

两者早在多年前,就合资成立了长城国际为IBM做代工。

所以,两者之间,是有着良好关系的。

但是,高胜却从其中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于是主动站出来,开始为IBM出谋划策。

长城电脑的背后,站着的是中信资本,高胜不好忽悠,于是灵机一动,把目光盯在了联洋身上。

而联洋呢,当时又是什么情况?

是杨元清搞多元化大败亏输后,面对戴尔进入国内市场,正节节败退的时候。

市场份额在2003年,从30%滑落到28%,再到2004年,又继续下滑到24%。

再加上听说长城电脑正在谈收购IBM的PC业务部,更是直接坐不住了。

真要让长城电脑完成了这项收购,那内有长城,外有戴尔,联洋国内的老大地位,可就真的保不住了。

所以,联洋想到自己其实也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就打算直接跟长城展开竞争。

而这时候,高胜也很及时的出现了,不但承诺愿意做联洋的财务顾问,还可以在和IBM的谈判上,提供相应的专业建议。

但是就在联洋和长城展开竞标的时候,又一个搅局者出现了,那就是德克萨斯州的太平洋集团。

太平洋集团为什么出现?

不用猜都知道,这是来恶意抬高竞标价格的。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家做财务投资的公司,说白了,就是低买高卖,然后从中赚取差价的那种二道贩子。

所以这样的一家公司,你相信他会出高价,买下IBM的PC业务?

傻子才会信。

而且,太平洋集团和高胜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早在2002年,就收购过高胜的私募股权公司,合并后组成联合财团,还曾低价收购了美国的汉堡王。

并把前普华永道的掌门人格雷格·布伦纳曼,推上了汉堡王CEO的位子。

而这一位布伦纳曼,就是当年把年收入50亿美元的普华永道咨询部,一番骚操作之下,就以35亿美元卖给了IBM的那位牛人了。

并且,在这一次联洋收购IBM的过程中,担任财务顾问的除了高胜之外,另一个,则正是普华永道。

惊喜不惊喜?

意外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