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都听婆母做主
张信:我有意见,既然选小娘,那就不要选那种勋贵、大官家的女儿,不然鸡飞狗跳,当然也不能选那种文人家的,不然天天玩心思。娶妻纳妾也是一门学问。
张忠:孙儿也懂这个!
张信:就像官家娶姑姑,那也是政治平衡,我家起于军中,那么根基就是军中,如果和文官联姻会让官家起疑,所以我建议娶个自家部下的女儿,再娶个商贾或地方豪强的女儿,最后娶一个美艳的,让官家放心我们家。
梁氏:这怎么行呢,娶小娘就该娶个好的啊。
张忠:不,我孙儿说的对。我们张家是陛下最亲信之人,我们娶其他高官、文官家的都不合适,只有孙儿说的那些最合适,娶自家部下是加深张家军的团结,娶商贾或豪强的则是给我们留后路,而美艳的则是让他人知道我们无心朝堂争端。
张少贤:那你给为父选?
张信:你秀逗了吧,哪有儿子给老子选女人的,这事应该是我母亲大娘子和祖母来选的,这是后宅之事,你最多就是看看喜欢不喜欢。
果然上元节后东京城又来了大事,建昌伯府准备纳妾。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家把姑娘的名帖,甚至婚书都送了过来。
仅仅两天就有上百人送了过来,甚至有的家都把姑娘送到了家门口。
晚上张信和母亲、祖母一起看各家姑娘的信息。
张信:把勋贵、三品以上官推荐的踢掉。
这一踢,还有六十多。
张信:长得丑的踢掉
又去掉一般
剩下三十多个,张信:我们一人选一个吧,这样都不冲突。
梁氏:这好啊,我这有一个兴仁府通判蒋庆田之嫡次女,今年17,有一手好的绣工,连宫里的娘娘都有收藏他的绣品。
李氏:秦凤路陇州担任军使(马军叫军使,步军叫都头)的杜复是公爹以前的侍卫吧,她家闺女以前我见过,英姿飒爽,今年应该19了吧
梁氏:杜复。。不行,他夫妻俩长得都太。。。他家姑娘算了。。。不过我倒是觉同在陇州的董武他家丫头不错,虽然是个庶出,但别忘了他那个妾室曾经是个部落公主。
张信:这个可以啊,公主的女儿。。。还不用防着朝廷。那我这里选了一个扬州白家的嫡女,她家是当地大盐商,有钱却一直想脱了贱籍。而且有了她家,张家以后也可以搞搞生意什么的。
梁氏:我家孙儿太有能耐了,到时候你那些兄弟姐妹都会被你值得服服帖帖。
张信:不要说治了,我大他们八九岁,他们想争也不行啊。
之后半年张家就两个事儿,张少贤纳了三门妾室,张信准备参加解试
宋朝的科举只有解试(州府主持)、省试(礼部主持,相当于会试)、殿试三个级别,凡是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去参加宋代科举的第一级考试——解试,这与明清有着很大不同——在明清要事先通过县府院三试取得“秀才”功名才能参加乡试。所以,在大宋朝是没有“童生”、“秀才”这两种级别的读书人的,或者说,任何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都可被称为秀才(注:但是在唐朝,秀才科是比进士科更厉害的科目,而明经科则是更加容易的科目,有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的大政治家狄仁杰也仅仅是明经出身而已)。
解试通过就是举人,可以参加省试。但是如果省试没有考中,下科还得从解试考起。也就是说,在宋朝,“举人”这种功名是一次性的,正常情况下保有期为一届三年。
每年的解试都是在八月十五,张信这次参与只是为了去参加科举了解一下考试节奏和内容,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参加科举。
宝元二年的解试虽然还有几个月,可张信这个最小年龄的秀才还是在东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连因病致仕的前翰林院庄翰林也亲自上门他想博取一个名声,给张信做老师教导他科举,如果张信能在这几年考上科举,那就是有科举以来最小的进士。
对于庄翰林,张家还是知道的,一榜第五名,家族兄弟八人,四个考中进士,其他都是举人,关键这些人都被他辅导过才考上,甚至庄翰林的叔叔50多了,考了一辈子,求到侄子这里也最后考上了进士,所以这个庄翰林有了一个金牌辅导老师的称号,当然日常请他的人也特别多,只是他选学生也特别严格。
当出了张信这样的神童,他还是特别在意。
庄翰林:我家有个家学,你是否愿意过来读书。
张信:庄翰林的学问不用质疑,但我好奇我的同窗都为何人。我可不愿意与一些酒囊饭袋,混吃等死的二代们为伍
庄翰林:放心,我的学生都是勤学刻苦之人,太次的门都不让他进
张信:那学生拜见老师。。
同一天,张信却受到一个消息,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西夏愿意与宋和谈。。。。
张信按照历史知道这是元昊的计谋,意图就是松懈大宋的边防。
张信立刻找到祖父:祖父,你觉得元昊这小子是真心合谈吗。
张忠:合谈,我觉得不如信母猪会上树。
张信:我觉得这元昊意图攻占延州,还请祖父提醒官家早做防范,尤其是三川口。
张忠:哦~~为何是这里。
张信:这你正好是城北河川处,扼守此处可以阻碍元昊从城北的进攻,另外请祖父准备好预备队,随时防止前面顶不住时候,,而预备队最好是您亲自带队,前面让我爹去打。
张忠:为何如此安排。。。
张信:这个不用教吧,书上说子救父不一定,父救子一定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