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1、掩耳盗铃的结果(1 / 2)到南宋寻嗨皮首页

幸好赵昀那时年轻所盛,在面临国家就要灭亡的绝境时,重新鼓起勇气,顶着压力提拔了同样年轻的史嵩之任宰相。

史嵩之是史弥远的族侄,史弥远不仅架空赵昀压制了整整十年,而且作风跋扈,为所欲为,更是把大臣视为小儿,因此,朝堂上下都对他恨之入骨。

可是,史嵩之不仅是史弥远的堂侄,而且性格刚硬,作风犀利,性格就像小号的史弥远。

众臣听到史弥远就感觉心有余悸,岂能允许皇帝任命这样的人为相,因此反对声特别强烈。

赵昀却顶住了压力,放手支持史嵩之,史嵩之感激之下也放手施为,君臣掀起了一场艰难的治理整顿活动。

首先是顶着巨大压力废除了发行不久的第十七届会子,废除旧币的同时限制新币再发行,制止朝廷外的纸币发生,初步遏制了猛烈的贬值狂潮。

接着,君臣推出多项专卖制度,想尽一切办法为朝廷增加财富。

专项制度相当于与民争利,这就触犯了相关方的利益,自然受到强烈的抵制,还好,理宗赵昀还年轻,史嵩之也是初生牛犊,终于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他们他取得的有限财富用于最关键之处,给伤痕累累的国家包扎伤口,减少失血,也就是把钱全用到了边疆,防御住了蒙古进攻。

为了更多地聚积财富,把高利润的市场收归国家专卖,如此行为更加侵犯相关阶层利益,火上浇油的是,史嵩之作风粗暴,行事专制,对政敌或阻挡改革者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引起了强烈的抵制和弹h劾。

可是,事实帮助了他,国家的元气确实恢复了不少,皇帝赵昀借着成绩强制地压住了各方矛盾,坚持整顿了整整五年。

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开始平稳,见到了起色。

名将孟珙在中部中湖地区用能力反攻蒙古,甚至收复了襄樊;西部四川是蒙古重点进攻的方向,被另一位名将余玠采用山城防御战术,建立了钓鱼城等军城,阻挡了蒙古人的攻势;两淮地区由于水路错综复杂,不是蒙古进攻的重点。总体来讲遏制了蒙古人的进攻势头,边境上暂时稳定了,大量的军费开支下降了。

国内的经济也在趋稳,纸币币值只是小幅度浮动,政治上的矛盾也有所降低,国家呈现出一丝生机。

就像一个重伤者的伤口得到了包扎,血压也有所上升,呼吸平稳了下来。

沉疴需要猛药,危急时需要急救,此时病情有了起色,就要休养恢复。

臣民看到了希望,百姓也都盼望着国家再次恢复元气,朝廷中的反对声渐渐弱了下来。

可是,也许真的存在国运之说,在此时刻,却出现了一个对普通百姓来讲非常小的问题,就是死了一个人。

史嵩之的老父亲史弥忠死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可是,此人死得不是时候,以至影响了国家的运行。

史嵩之必须离任丁忧,回家为父亲守孝三年。

赵昀从小读的是理学,学的是孔孟之道,可见对孔孟之道多么推崇。可是,这一次,他为了国家,为了政策的延续,毅然违背了理学的最高道德标准--孝道,竟然下达了一份对史嵩之夺情留任的旨意。

如此行为违反了儒家的最高道德,引起了理学人士的强烈不满。

史嵩之推行政策时手段简单粗暴,专制的作风早就引起极大不满,在皇帝的压制下众人反对无效,又面临国家的危机,众臣以大局为重,一直在克制。

此时,国家趋于平稳,换一个人同样可以治理,众大臣恰好找到了攻击史嵩之的机会,各阶层的反对声,砰地爆发了,朝堂上更是腾起倒史的热潮。

宋朝的统治者可能过于民z主,众臣根本不给皇上面子,奋不顾身地投入这场大斗争之中,激烈程度超过了历来的关于和、战的国是之争,紧接着太学生、武学生等学生们全都卷入了这次倒史争斗之中。

游行示威,争吵上书,赵昀每天被大臣们拉着衣服大喷口水。

年轻的赵昀在治理国家时就感觉到精疲力尽,此时终于顶不住压力,他妥协了,答应撤回旨意,换人为相。

后来,换了几任宰相,经过了整整十年,老宰相退位,面临缺少宰相的局面。

赵昀寻思着再次启用史嵩之,结果,大争斗再次开始,除了大臣外,学生们又开始参与进来。

头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