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良县常平村靠近黄河,有支流鸿河从村中横穿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关羽家就住在北岸,他家的铁匠铺就在鸿河之畔,在关羽的旁敲侧击下,关毅似乎在冶炼一道上突飞猛进,不久前,关羽在帮忙的时候,误将一块生铁和熟铁混在一起加热,是的熟铁渗入了不少碳,他还责备关羽粗心大意,结果没想到,煅打出来的钢似乎质量更好?于是他一心扑在着生铁熟铁混炼的琢磨上。
关羽这两天也不急着催父亲,他有更重要的事,离黄巾起义还有十年,这十年里他还有很多准备要去做,现在是时候开始为将来创业铺开基础了。之前他太小,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现在他14岁,差不多可以行动了。
“黄老伯好啊。”关羽这会儿飞一样的从村里的一个块田地经过,一个老农正在赶着一头牛用汉代的直辕犁耕地,直辕犁因为笨重,所以操作起来极为麻烦,根完一道后或者需要调头拐弯时,需要卸下来转换方向再重新装置,操作极为麻烦。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要发生在大汉的领土上,从南到北无一例外。
“你这样啥时候才能把这块地犁完啊?”关羽故作好奇的问。
“是长生啊。”老农抬起头看了看又继续埋头苦干:“你娃娃不知道啊,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辛苦过来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不失,五谷不绝。这种地的学问可大了,马虎不得咧,要想收成好,现在就要把地翻的彻底才行哟。”
“那有没有什么可以快速把地翻完的办法呢?”
“这还慢?现在有牛,还有这铁犁,已经很快了,我小的时候,那会儿还之能靠人犁地,一天也弄不完这一块地啊。”老农一边跟关羽聊天,一边不停歇的赶着牛。
“黄老伯,你先忙着,我爹让我去找大力叔帮忙呢。”
关羽挥手告别了老农,来到村里的木匠张大力家,张大力正在教儿子张二根木匠手艺,这些年,随着关家铁铺的兴旺,张大力的木匠活也变多了,见到关羽来到,满脸堆笑说道:“长生来啦,可是你爹又有什么交代?”
“大力叔,我爹接了邻村的农具活儿,想委托你打制百根的手把。这是尺寸。”说完递给张大力一根竹简,上面刻着农具的数量和尺寸。
“好咧,等齐活儿了,就送过去。”张大力收过竹简仔细看了看。其实他不认识字,不过这农具历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尺寸,从他祖辈起就口口相传,早就刻在基因里了。他把竹简交还给关羽,然后就去备材料了。
等张大力走了,关羽悄悄把张二根拉到一边:“二根哥,你听说过轩辕犁吗?我听来村子里卖货的游商说的,耕起地来就跟飞似得”
“别听那些人瞎说,就是骗你买东西。”二根不屑的说。
“那个货商还给我看了一张图纸,就是太贵,我买不起,但是我记下来了。”关羽继续编着故事。
“哦?那你可还记得清楚?快画出来我看看!”二根来了兴趣。
于是关羽捡起石头,在地上画起来。他画的是后世的曲辕犁,与现在的铁犁有着很大的区别。曲辕犁本是唐代才发明出来的,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使得犁架变小变轻,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加快了耕地的速度和效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今被关羽提前近千年拿出来,简直是划时代的神器。
随着关羽的画的曲辕犁越来越完整,张二根的眼睛也越来越亮,等关羽画完,张二根已经去惊为天人!其实关羽画的并不是完整的曲辕犁,他哪儿记得清楚曲辕犁的那些结构,只是凭记忆画了个大致的模样,不过这已经极大的启发了张二根。张二根越看越入迷,他从小跟着长辈们学习木工,早将如何打制农具牢记在心,这曲辕犁的结构,与现在用的完全不同,但是明显更加轻便灵活,要是能够做成实物,那一定可以把农耕的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有具体的尺寸吗?要是有这曲辕和短辕的尺寸,其他的就可以推断出来。”张二根问。
“没有,没记下来。”关羽确实没记下来,这么专业的数据,别说他没见过具体的数字,就算见过,也未必就能准确的背下来。
“可惜,那只有先做一个模型,根据模型放大成实物,再来修改。可能会比较费时间。”听说没有具体的尺寸可以参照,张二根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