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意惊讶地看着耿定向。
一般书院都会修有敬一亭,亭阁式建筑,里面摆着孔圣人以及配享的朱子、程氏兄弟等先贤神主牌位。
包括南北国子监,以前都是如此布局。
耿定向如此问,是在故意刁难,满满的恶意。
他是进士老前辈,还做过四品官,是湖北地面上有数的名士。
李万意只是北京国子监毕业,但是学识底子好,不仅国文学得好,数学格物也学得快。隆庆元年通过官吏补录考试入仕途。
一直努力奋斗在“教育战线”上,在辽东当了几年归化女真人学校校长。勤勉能干,勇于任事。
万历元年,内阁力行新政,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大力推行公立学校。
学校可以拨款修建,但老师校长需要时间培养和精心挑选。
老师好说。
从嘉靖四十一年,朱翊钧开始暗地里培养。
隆庆元年开始,就是公开培养。
六七年下来,也积攒了不少学过数学、格物等“杂学”的人才,抽调部分出来,集中培训一下,分配到各个新式公立学校任教。
同时在万历元年,礼部建立了专门培养新式老师的学院,京师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挂在南北国子监名下,独立招生、分开管理、不同分配,只是共用师资力量。
李万意在辽东艰苦奋斗过三年多,属于能打“攻坚战”的“教育战线骨干”,被抽调出来,作为预备校长在京师师范学院集中培训。
在培训期间,内阁总理张居正、礼部尚书潘晟亲自给这些预备校长讲课,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在张居正的讲课里,李万意听懂了内阁力行教育新政的真实用意。
朝廷正在尝试进行科试改革,准备彻底改变了朝廷抡才录士的方式。随着抡才录士的方式改变,那么教育方式也要改变。
内阁张相的意思是分三年废除私学,全部改为公学,朝廷要把抡才录士的人才教育根源也掌握住。
要是还按照以往的人才教育方式,能参加考试的学子都是私学出来的,学的全是四书五经,朝廷抡才录士改革就改了个寂寞。
不过李万意发现,培训到一半,内阁和礼部又改了口风。说朝廷大力推行公学,私学也不禁止,作为国朝新改制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
据培训班上消息灵通的同学私底下说,内阁废私学、全公学的教育改革方案送进西苑,被皇上给改了。
皇上给出的修改意见是,我们不能禁止有人因为个人爱好去学习四书五经,也不能全面废除私学。因为天下总有朝廷顾不到的地方,私学就可以照顾到了。
比如启蒙的私塾,就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可以为县学提供优质生源。
皇上的理想是实现“义务教育”,让大明所有六七岁的童子,都能有免费的书读。
听到这个理想,李万意和同学们是肃然起敬。
但是皇上也说了,目前大明还没有富裕到这个地步,只能有条件的先上。比如工矿、农场、牧场等单位,可以实现童子普及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乡村里就需要靠“慈善人士”的捐助,外加朝廷补贴,置办私塾之类小而精的学堂。
因此皇上认为私学不能一刀切,必须保留。但是私学必须按照礼部的教育大纲来教学。
当然了,你任性,非要保持传统,继续讲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朝廷也不会去管你。只是朝廷的抡才录士不会将就你,该怎么考就怎么考。
李万意当时听到这,就忍不住暗笑。
皇上果真很喜欢用诛心之术。
耿定向主持的问津书院,此前湖北最大、名气最响的书院,还在坚持讲授四书五经,学习程朱理学。
但是里面的学子肉眼可见的减少。
以前有上千学子,还都是各地选拔的俊才,以及各种门路请托进去的世家官宦子弟。
现在能凑齐两百人都不错了。
以前想方设法进问津书院的世家和官宦子弟,最先提篮跑路。
人家读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入仕当官。
他们消息灵通,朝廷的风向一变,马上就闻到味,立即各种请托,把子弟弄进各府的府学里。
李万意手里就捏着一大把的“八行信”,上有致仕侍郎,下有进士大儒,全是给武昌当地世家和官宦子弟请托的。
果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需要把利立在那里,人们自然就会趋附会聚而去。
现在听到耿定向的恶意发问,李万意能理解他的郁愤,只是一时无法反驳这个提问。
虽然朝廷暗地里摒弃了程朱理学,但还没有明诏宣布连孔学儒家一并废除。
转头看了一圈,李万意看到了不少幸灾乐祸的脸。
还有不少嘉宾在低声议论。
“孔圣人还是要拜的。不能忘本弃源。”
“是啊,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给丢了啊。”
传统思想就是这么顽固地盘绕在人心中。
李万意看向曹国宗。
曹参议,我刚分到故里湖北来做校长,武昌的人情世故都还没搞明白,现在遭遇这迎头非难,你可要撑我啊!
曹国宗也很为难。
他是官场上的人,排资论辈是重要原则之一。
耿定向是科试老前辈,又曾经做过右佥都御史,官阶不比自己小。虽然他自辞,不再享受官阶待遇,但他在湖北士林里的影响很大。
自己在布政司,分管职责之一是礼曹,包括学政。今日要是跟他对上,不利于以后开展工作。
但是任由耿定向发威,江夏公学还没开学就被迎头一棒,学政厅和礼曹威严何在,本官的威严何在。
曹国宗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口,李贽出声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众人闻声转头,两百多双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他。
“楚侗先生问,孔圣人神主牌位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