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7章:东出函谷关,陌刀之威!(1 / 2)仙秦:开局奖励祖龙血脉首页

秦朝婚礼,以古代“六礼”为根据,新人均穿着秦式黑红相间的婚服,流程包括:新人互揖行礼,新妇却扇(遮面),行沃盥礼(浇水洗手)、同牢礼(共食一牲)、合卺礼(交杯酒)、解缨结发礼(夫妻各取一根头发作结)等……

新人分别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共牢合卺、妇见舅姑或庙见等礼俗。

王室的婚礼,自是比民间更加隆重。

“惟天地以辟,万物滋养于斯;日受其精,月润其华。天理之奥含于其中,人以婚姻定其礼。三牢而食,合卺共饮……”

在礼官的赞词下,身穿婚服的嬴政和两位储君妃携手走来。

伴随编钟奏起的悠扬礼乐声,两三人步入大殿,文武大臣聚集在大殿当中,面前是美味佳肴。

秦王子楚,王后赵姬、以及两位太后坐在丹陛上方。

接过内侍用托盘呈上来的发簪,嬴政亲自戴在了两位妃子的头上——这代表着她们今后就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妻子。

群臣齐声道:“恭贺储君新婚大喜!恭贺储君妃新婚大喜!”

仪式结束,婚宴开始

席间,源源不断地有人上来给嬴政敬酒,他都一一接下,十几樽酒落肚,他依旧像个没事人一样。

这又引得众人一片喝彩。

明珠确是拉了拉他的袖子,眼中有一丝别样的意味。

今晚可是她们的新婚之夜,要是喝多了可不行。

“没事的。”嬴政小声说道。

且不说这时候酿酒技术还非常落后,度数不高,而自身的体质也可以免疫酒精。

宴会一直持续到傍晚。

大部分人都醉了,两位妃子已经各自寝宫。

嬴政喝完手中的最后一杯酒,也打算回去了,虽然在外开府,但在宫中,也有自己的居所。

推开寝宫大门。

芈若脸上先是一喜,继而便晕生双颊。

储君一次娶了两位妃子,她生怕嬴政在另一位妃子那里留宿,让自己独守空房。

嬴政愿意迎娶楚国公主,原因就是为了获得芈姓的支持,但她已经嫁给了自己,自己还是得尽到丈夫的义务——这无关于时代背景,而是一个男人的底线。

芈若身上有种古典气质,看起来像是古代画作中的美人,她翩翩走来,那轻盈的身影犹如一幅淡青浅赭的画面。

“公子,妾替你宽衣……”

看着对方那贤惠的动作。

嬴政内心深处,不由得萌生起一分爱惜、一分歉疚,轻轻的把她抱进怀里。

他愿意迎娶楚国公主,原因就是为了获得芈姓的支持。她已经嫁给了自己,自己应该尽到丈夫的义务——这无关于时代背景,而是一个男人的底线。

芈若满怀的喜悦和羞涩,她闭着俏目期待着那幸福甜蜜的一刻。

一番温存低语,芈若沉沉睡去。

白帕上留下了点点印记。

另外一边,明珠还披着嫁衣娇羞地坐在床边等待,可是眼看天色越来越晚,嬴政竟似无意过来,明珠的心里的心里有些慌了。

容貌方面,她非常有自信,但论起身份地位,她和楚国公主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很快,她就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可笑。

如果不是嬴政收留,她此时身在何处都不知道,自己又有什么资格跟人家公主比?

她能做的,就是尽力侍奉好公子。

就在她胡思乱想的时候,嬴政出现了。

上来便是将她拥入怀中,小声道:“让你久等了。”

“公子能来,妾就满足了。”

比起原著中的那个明珠夫人,现在的她,还稍显青涩,或者说,她根本不需要利用自身美色去实现某种目的。

然而很快,嬴政就发现自己错了。

明珠不仅放的很开,而且不知是哪里学来的手段,当真让人魂飞天外,渐渐地,她清纯的脸蛋上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妖魃……

新婚之夜宠信两位妃子,该当迟睡不起才是,可是天刚亮,嬴政就醒了过来。

穿戴好后,立即出宫,直奔蓝田大营。

作为陌刀营的统率,他应该时刻维护自己的形象——不能让手下的士兵认为,公子有了老婆,就会沉溺在温柔乡里。

…………………………

嬴政的婚礼结束后,吕不韦忙起来了。

战国之世,秦国虽不断强大,势压天下,可单论文明风华而言,无论是根基还是形式,都远远不如山东六国。

这既是天下公认的事实,也是秦人认可的事实。这并不是说,秦国没有财力、人力、大兴文化教育,而是基于商鞅法治的根基理念:国无异俗,民务厚重,耕战为本,心无旁骛。

基于如此理念,商鞅的治国方略非常明确:一赏,一刑,一教。

一赏使兵无敌;一刑使法令行;一教使下听上。

秦人教化的方向,存战而已矣,只能是强化人民战心,从而达到:富贵门庭只能通过战功获得,精壮男子只求上战场,老弱者只求守御家园。

纵然战死也不后悔。

直到秦昭王时期,秦国已经成为疆域数千里的大国,但在文化方面依然颇见萧疏,天下间文明盛事一件也没有在秦国发生。

相反,山东六国却是文明大兴风华昌盛,一片蓬勃生机。

不仅诽谤之风大开,议政蔚为时尚。诽谤者,议论是非指责过失也。

夏商周三代,此等传统虽日渐式微,但仍保留着浓厚的遗风,除了奴隶阶层,国人言论从来没有受到过大的禁锢。

春秋战国之世,奴隶随着变法潮流而解放,士人随着变法潮流而兴起,民智渐开,国人言论之风再度大起。

于是乎,礼崩乐坏,瓦釜雷鸣天下汹汹,中原大国的庶民议政之风成为左右各国政局的强大势力,遂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庙堂训诫。

此等世情直接催生了士人阶层的论战风尚,民众心声通过士人阶层的过滤与再度创造,逐渐演变为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治学之道、治事之学,此所谓诸子百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