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亲切的班主任(1 / 2)重生返回青春校园首页

郑新远抬起头望向美丽的英语老师,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就像一个真正的高中生那样。

这位英语老师名叫李雪莉,英文名字是Shelly。每当她看别的同学时,总是嘴角微微上扬,然而看着郑新远时,却流露出一种既生气又无可奈何的表情。的确,英语老师们似乎都长得特别好看。张扬是最喜欢英语课的学生,总是嘿嘿傻笑着。

雪莉老师拿起一块粉笔朝张扬扔过去,接着转头看向满脸困惑的郑新远问道:“郑新远,你有问题要问吗?”

“有!”

郑新远举起了手,想确认一下答案是否正确。

“等我说完再提问题。”

雪莉老师对此并不在意,心想这个只会说“猫”和“老鼠”的家伙,能问出什么深奥的问题呢?于是她继续上课,开始评讲试卷。

她翻开试卷,大声告诉大家:“昨天的试卷有些题目出错了,第三页的两道填空题,因为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问题,在我之前的讲解中有误。所以,我首先要向大家道歉,并改正这两个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

说完,雪莉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那两道题目,并继续说道:“我想大家可能都做错了吧,不过没关系,我们现在纠正过来就好了。”

其中错误的两道题目涉及的是“such”和“so”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

“such和so这两个单词的意思相似,都表示‘如此、这样、那么’的意思,但在使用时很容易混淆。”

“这次出题错误是因为我们英语教研组某位老师一时疏忽,把such当作形容词,而so当作副词来用了。”

“这次确实是我们的失误,但请大家一定要记住:such只能用于修饰名词,而so则是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以及分词。”

“好,现在请大家修正你们的答案,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提问。”

说完之后,雪莉老师看向郑新远。既然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没有必要再举手了。

“都没有问题了吗?那就自己检查吧。”

雪莉老师环顾一圈,随后离开了教室。

张书蕾一直在修改自己的答案。突然间,她意识到一个问题——刚才讲解的这两道题目,好像正好是昨晚郑新远做错的那两道题。

于是,她迅速侧头看向郑新远,美目中闪过一丝疑惑,眨了眨眼。紧接着,她一把夺过郑新远的试卷,皱了皱眉头,咬着笔尖,仔细地核对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惊讶地说道:“大蜜蜂,你的运气还不错啊,没想到这两道题居然让你碰巧答对了。”

郑新远正打算得意一番,却被张书蕾泼了冷水:“什么叫碰巧答对了,我本来就做得出来的好不好!”

“你还好意思狡辩?”

“狡辩什么,我的英语水平很高,雅思托福都不在话下!”

“满嘴跑火车,罪加一等,我打死你!”

“哎呦~~你干嘛~~!”

郑新远疼得直叫唤,而张书蕾压根儿就不相信他会精通英语,更别提能在雅思托福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了……

毕竟四十多天前被罚站一整天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别说隔了三天就应该另眼相待,就算是用力揉搓太阳穴、转动眼眶来看也没有用。

郑新远感到十分无奈。

在张书蕾那套圆规、三角板和文具盒构成的严密监督下,他一丝不苟地复习了一个下午。

其间,他还向张扬耐心解释了几道重点题目。

张扬虽然半懂不懂,但也确实收获了不少知识。

回想起上次模拟考试。

那时候张扬仅仅考了三百六十多分,连吉林省的专科分数线都没达到,真是让人担忧。

这里提一点值得注意的事情。

吉林可不能跟北京相比。

在2001年,吉林省的一本录取线是510分,二本是469分,专科则是430分。

而在北京呢,一本分数线是454分,二本是429分,专科竟然是360分。

换言之,在吉林可能连读专科都困难的学生,跑到北京反而能够上二本院校。

这让张扬不由得感叹世事不公,为何当初投胎时没能落在皇城脚下呢……

不过如今有了郑新远,他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只要张扬肯用心学习,说不定真的会有翻身的机会。

郑新远给张扬解题时,张书蕾总是侧耳倾听,多了解几句。

她越发惊奇于大蜜蜂(指郑新远)的学习能力,相较于一个月前,他明显进步了许多。

这使得张书蕾不禁向往起省级第一中学的教学水准。

她在心里默默赞叹:果然是省级的重点高中,能让像大蜜蜂这般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显着的进步,如果自己也能进去读书,估计考上顶尖大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

张书蕾本人其实并没有特别渴望进入多么着名的大学。

她的愿望其实非常朴实:一本大学毕业之后,找份稳定的工作,住在父母身边,然后嫁给深爱的男人,共同生育子女。

反正家里已经有了房和车,并不用担心这些基本的生活问题。

只要将来不必为了生活琐碎之事所累,有多一些闲暇时光能与爱人和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就足够了。就像他们现在这样,就已经令她感到非常满足。

只不过。

在她内心深处,其实隐藏着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只是因为觉得难以实现,所以深深地埋藏了起来。

她平时最爱上的课程便是地理和历史,尤其向往老师讲述过的那些国内外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那些动人的画面让她心驰神往,曾无数次幻想自己亲身置身其中。

她甚至曾不止一次地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