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马萨乔与透视法灭点的引入(2 / 2)读画记首页

《纳税银》的绘画题材取自马太福音,故事的内容是耶稣带门徒走到了阿伽门农,收税人上前拦住彼得,要收他们的丁税。

耶稣问彼得“你觉得怎么样?上帝向谁征收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还是向外人呢?”

彼得说:“是向外人。”

耶稣说:“既然如此,上帝的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但是,如果他们不向收税人交税,收税人就不让他们过关。于是耶稣就吩咐彼得到池塘里去捕鱼。他说彼得能捕捉到一条鱼嘴里有一块银币的鱼,这个银币可作为他们的税钱。于是彼得就到池塘里捕鱼,果然捕到一条嘴里含有银币的鱼,彼得取出鱼嘴里的硬币把它交给收税人。

画中马萨乔连续描绘了这三个情节:阻拦、捕鱼和交税的场景。

以《纳税银》这作品为例,我们来看一看画家是如何让我们可以在平面上感受到立体空间感?

这幅画采用透视原理。在这幅作品中以耶稣脸部正中心为参照点,这个点处在一个超级地位上,画面中任何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大小都以它为参照点进行对比,画面中表现出人物和场景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画面中的山、树、建筑及人物都被处理的非常合理。在观看这幅作品时,观者产生了很强烈的空间感。画中的人物与同时代的宗教画不同,人物形象世俗化,人体结构准确,表情生动,色彩丰富。马萨乔的绘画艺术很好的解决了绘画从平面到立体的透视问题。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透视的几何学原理。对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我们从物理学物体运动的角度分析一下,在物理学上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距离S=VT。

T是时间,S是距离,V是速度。

在同一时空中,当我们设定一个处在超级地位上的点,我们把这个点作为视点。我们让一个正方体从这点出发做匀速直线运行,假设速度是不变的。如果正方体运动的时间不同,那么正方体运动的距离就不同。

正方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同时间里,我们最先看到这个正方体到达距离视点最近的点时,这个正方体此时显得比运动到下一个点的正方体要大。

正方体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时候,随着所用的时间的增多,正方体运动的距离就越远,我们会觉得正方体越来越小,直到正方体运动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我们视野里正方体消失了。让我们把看到的这个正方体上的各个点的运动轨迹用直线连接起来,而这些线并不是平行的,到最后所有的线会交叉在一个消失点上。这个交叉点就是灭点。

我们沿着这些运动轨迹画出的正方体就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效果,而事实上运动的物体大小始终没变,只是时间和距离发生了变化。

画家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画中的所有物体都作为一个正方体。设定一个具有超级地位的视点作为参照系,在所有物体的运行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物体从固定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的所有物体各个点的运动轨迹描画出来,按照画家的意图保留不同物体的位置,这时在我们描绘的画面中就会看到不同物体处于同一时空中。

马萨乔把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色彩运用的非常熟练。他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同时代的画家,他的作品与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完全不同。他把宗教题材世俗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每个人物和场景都被恰当地安置在画面中,每一个场景都符合几何学的透视法则。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现代科学诞生了。艺术家开始用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艺术创造,推动艺术的发展。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现代艺术的开始,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艺术上的应用。他引领了文艺复兴的绘画潮流,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推向新高度。

[1]《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杨成凯校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