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弗兰西斯卡对透视学的研究(1 / 2)读画记首页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的画家开始研究透视法的应用,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与阿尔贝蒂一样为透视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继阿尔贝蒂之后又一位把透视理论化、系统化的进行阐述的数学家和画家。1475年佛兰西斯卡撰写了《透视绘画论》这部书不仅对透视进行了研究还发展了画法几何的基础理论。

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Pierro della Francesca1416年-1492年)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画家、数学家和几何学家。他出生于皮耶罗·德·贝内代托现如今意大利中部的博戈圣塞波克罗,家境富裕。他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出身贵族家庭,母亲非常支持他学习艺术和数学。有资料显示他很可能是画家安东尼奥·迪乔瓦尼·德昂希亚里(Antonio di Giovanni d'Anghiari)的学生。

1439年弗兰西斯卡与多梅尼科·威尼斯亚诺曾经收到佛罗伦萨圣埃吉迪奥教堂(Sant’Egidio church of Sant’Egidio)付给他们绘制壁画的报酬。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心,他有可能在这里见过弗拉·安吉利科、卢卡·德拉·罗比亚、多纳泰罗和布鲁内莱斯基等人。

1452年在热米尼(Remini)弗朗西丝卡参与了康多蒂罗·西吉斯蒙多·潘多尔福·马拉泰斯塔绘制壁画的工作,在这期间他可能见过重新设计唐皮奥·玛拉特斯里亚诺教堂(Tempio Malatestiano)的数学家、建筑师雷欧·巴蒂斯塔·阿尔贝蒂。

我们从弗兰西斯卡后来的作品所展现的透视学和艺术表现力中可以推测出他与这些艺术家的交流对弗朗西斯卡的艺术思想和透视学的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有:托斯卡纳阿雷佐镇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壁画《真十字架的历史》、《君士坦丁之梦》、《示巴女王拜见所罗门王》、《圣母像》、《鞭打耶稣》、《复活》、祭坛画《基督受洗》以及一些肖像画。

弗兰西斯卡还指导重建了波兰的克拉科夫的沃维尔山的王宫。

弗朗西斯卡的《君士坦丁之梦》这幅壁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的是君土坦丁大帝在同敌人决战的前夜,梦见一位天使来到他的营帐之前向他展示十字架上写的“克敌制胜以此为帜”[1]的场面。画面中帐篷敞开着,君土坦丁大帝正在床上进入梦乡,他的贴身侍卫用手支着头疲惫地坐在床边,营帐前还有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守卫着。在这寂静的夜晚,忽然有一道亮光一闪,天使手持十字架从天而降,给君士坦丁大帝送去基督的圣旨,预示着他将取得决战的胜利。

弗朗西斯卡的绘画构图犹如一个舞台场景,画面简洁富有戏剧性。在画面的空间塑造上他熟练地运用透视原理和技巧,仅仅用了一个尖顶帐篷就塑造了一个立体空间。画家把视点确立在比观众的视平线略高的位置上。这个角度可以很好的表现天使从天而降时的瞬间形态,从观众的角度看到天使俯冲下来的瞬间,他的身体被压缩了,画家采用了缩短法描绘天使向君士坦丁大帝展示十字架。

《君士坦丁之梦》的画面层次清楚近景是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中景是天使,坐着的侍卫和他身后睡梦中的君士坦丁大帝,远景是士兵成排的帐篷。中景又被画家处理成三个层次,观众会觉得天使在侍卫的斜上方与侍卫保持了一段距离,侍卫与士兵又有一段距离,虽然侍卫靠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床边,但画家利用透视技巧表现出的场景却让观众觉得他们之间还是有一段前后距离。

这就是画家利用透视法的巧妙之处,画面上精准的透视是画家通过几何计算得出来的。他运用画法几何理论进行壁画创作使整幅作品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让观众在观看这幅作品时很容易的融入到画中。

在处理几何体的立体感的问题上,画家首次应用了光和阴影。这幅作品中画家让一束光从上到下照在帐篷上,画家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让圆锥形的帐篷有了立体感,帐篷内外的光线对比体现了帐篷的空间感。暗夜里的这束光让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静谧,烘托了居士坦丁大帝梦境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