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世镇守北宋边关,一生陈战而不得出征。宋朝皇帝总用时机未到作为回复推脱。此刻听到诸葛亮提起“时机”二字。心下暗忖。
“卧龙聪慧,当真恐怖,竟然一眼就能看出我的心事……”
诸葛亮察觉到杨延昭的神色变化,知道自己已经触动了杨延昭,于是微笑道。
“看来亮说对了……”
杨延昭抱拳上前,对着诸葛亮道。
“能否回答在下一个问题?”
“阁下请讲……”
杨延昭深吸一口气,回忆起了后世对于季汉不断北伐的讨论,问道。
“请你告诉在下,你明知道蜀地国小民贫,所依赖的不过是山川险峻而已。为何还舍己所长,进犯国力十倍于己的大魏?纵然你能够得到凉州诸郡,对于大魏而言根本无足轻重,动摇不了国本。你为什么要做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诸葛亮闻言,沉吟良久,他并不知道杨延昭是后世之人,只道是此人确有真才实学,能够对时局看的如此之透。于是回答道,
“想不到魏国边境之地,会有你这样的人才埋没。确实以理而言,你的说法再正确不过。想我大汉朝堂之上,也有不少人和你有同样看法,认为我们和魏逆没有周旋的本钱……”
诸葛亮话语一顿,似乎是回忆到很久之前的事情,脑海之中出现了一位宽厚仁者的身影,道。
“亮在南阳草庐之时,和你有同样的想法。认为曹孟德迟早能够得到天下。于是隐世不出,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然而在遇到先帝之后,亮的想法完全改变了……”
“先帝?”
杨延昭一愣,“刘备,刘玄德?”
“不错,先帝有一种,让人觉得跟着他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的魅力。当时先帝手下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文不过简雍、孙乾等人,可谓十分弱小。颠沛流离,客居新野。任谁都不会认为先帝能够成就鼎足大业……”
听到这里,杨延昭注意到,诸葛亮的眼神里似乎闪烁着些许泪光,当下沉默不语。
“先帝当时对亮说的,明明都是一些异想天开的话,却没想到,这些话后来都会变成现实……”
“你的意思是说,你北伐魏国,是为了成就刘玄德的梦想?”
诸葛亮愀然正坐,神色一正,仿佛自己的身边出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此刻一双星目正迎着杨延昭疑惑的目光,道。
“是的……从新野到当阳,从夏口到江陵,从西川到汉中……一路走来,我等都是为了先帝的梦想而奋斗至今,以报先帝知遇之恩。”
“原来如此,知遇之恩是吗?”
诸葛亮见到杨延昭露出一副思索的表情,知道自己已经说动了他,于是道。
“亮自南阳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只恨未得其人,这就是阁下一直在等的时机。那天水太守乃是狭隘小人,如不是如此,你也断不会覆面乔装,行擒王这样的失节之策。况且阁下并未受魏主策名,即非魏臣。现在加入大汉阵营并非背叛失节……”
“且慢,在下还有一事,想请教……”
杨延昭听到诸葛亮欲将生平所学传授给自己,已然心有所动,但是还一事尚未明朗,于是又问。
“你说在下‘虽知兵事,不晓人心’。我且问你,若皇帝重文轻武,处处压制于你,你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不得其门,又该如何?”
言毕,杨延昭深吸一口气,一双眼睛满含精光紧盯着诸葛亮。
这个问题,正是杨延昭前世到死都没有想通的问题。如今穿越到三国时期,他想从这位名垂千古的名相诸葛亮的口中得到答案。
诸葛亮看着杨延昭一脸殷切地望着自己,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之后,诸葛亮缓缓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问题,亮暂时无法回答于你……”
“想我大汉朝堂,也有文武之争的情况存在。亮在世之时,反对的声音都可以尽皆压下。若亮不在世,这些声音势必会响起。后世之事,亮无法预料。但若阁下真正心向汉室,今后能涉足朝堂,亮自会布下安排,替阁下摆平这些声音,届时自见分晓……”
杨延昭闻听至此,心下已定。于是当下抱拳道。
“如此回答,虽然不能令在下满意,但却并非无法接受。毕竟这世上就是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杨延昭想到自己能够重生于世,如今有诸葛亮亲自为自己保证,他相信这位千古名相断然不会失约。当下单膝跪地,对诸葛亮恭敬一礼,道。
“六郎不才,愿为诸葛先生门生……”
诸葛亮听闻杨延昭终于降服,抚掌而笑,将杨延昭从地上轻轻扶起,大喜道。
“今得六郎,亮生平之愿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