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子没能亲政,幕后垂帘主事,政务得失,世人都说是我们几个人做主,那样干,就是几位大臣自相安排官位,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
两人听了欧阳修这席话,觉得在理,于是停了下来。
这次张昪出守外郡,枢密使位置再次空着,英宗也想让欧阳修替补,欧阳修几乎第一时间表示无意于此位,辞让不拜,最后只得让文彦博出任。
欧阳修独自在崇政殿奏事,进呈奏疏之后,正要退身,英宗问起他的近况如何。
英宗说:“月初水灾以来,上书进谏的人都说是朝廷没有进用贤良,韩琦并不认同,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欧阳修说:“陛下恕我直言,这些年,朝廷选拔贤良的路子过于狭窄,这的确是当今一个时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韩琦的看法并不一致。”
英宗问:“那么,为什么说选拔贤良的路子过去狭窄,中书省平日推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欧阳修说:“自从富弼、韩琦执政以来,十多年里,地方上的提刑,转运使,朝廷的中书、枢密等,选拔人材格外精粹,很是进用了一些有用之才。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然而,这都是一些善理钱粮、精通刑法的强悍官吏。我所说的贤良,指的是馆职。”
英宗问:“哦,馆职人选怎样?”
欧阳修说:“朝廷用人,历来从两制(内制、外制)选拔到二府、从三馆选拔到两制。因此,三馆是培养辅弼大臣之处。从前,馆职选人有三条路子,如今堵塞了两条,这就是我所说的过于狭窄。”
英宗问:“从前有哪三条路子?”
欧阳修说:“进士高科是一路,大臣举荐是一路,按资历差遣是一路。从前,进士及第前五名都要进入馆阁,状元及第有十年即可升到宰辅的。如今状元也需要两个十年以后,才可以召试馆职,第二名以下,完全没有机会应试,这就是所谓的进士高科的路子被堵塞。以前,大臣推荐贤人进馆阁,随时可以召试,如今只有馆阁缺人时,才让上簿候选人应试,馆阁满员了,上簿候选人只有长期等待,这就是我所说的大臣荐举的路被堵塞。现在,只剩下按资辈差遣这一条路子,这些人大都年老多病,不堪重用。所以,我说朝廷选拔贤良的路子过于狭窄。”
几天后,在中书大臣奏事时,英宗下诏,选拔人材召试馆职。但未见进一步指示。次年九月,欧阳修又连上两道奏札,请求补选馆职,论述馆阁取士的重要性,再度引起英宗的重视。
英宗下令叫中书大臣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各自推荐五个人,并且交代说:“馆阁是培育杰出人材的地方,你们各自为我推荐几位才德兼备的人材,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不要回避。我会亲自考察他们。”
推荐上来的有蔡延庆、刘攽、章惇、安焘、李清臣、刘挚等二十人。
韩琦觉得少而精,才算是人才,所谓人才济济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便以一次荐人太多不便录用为由,提请英宗决断。
英宗说:“既然委托诸位推荐,就要考察录用,真是贤才还嫌多么?”
朝廷于是首先征召其中十人应试馆职,其余人选,以后陆续安排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