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临清扩大会议(2 / 2)冒牌皇帝:我真的不是崇祯首页

但大同会会员就不同了,他们都是普通的匠户军户,都是北京城内最普通的底层百姓,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想法其实很朴素,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着谁,谁残暴他们就憎恨谁!

所以一次控诉大会,让大同会会员们深受洗礼,都认识到了建奴的残暴,都知道应该团结在皇帝陛下身边,为抵抗建奴做出自己的贡献。然后应皇帝的号召,但凡行军休息之时,他们便自愿前往各团各营,和普通士兵友好交流,同那些临清百姓一起控诉建奴暴行,宣传大同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精神。

而这番举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事实上,若轮对建奴的了解和憎恨,没人比得上关宁军士兵,因为他们才是直接和建奴打交道的人,已经和建奴打了二十多年。

在往昔,这些士兵都过得浑浑噩噩,当兵打仗不过是混口吃的,谁给他们饭吃他们就跟着谁,和建奴的虽然有着仇恨,但并不强烈,毕竟打仗总要死人的。所以当将领们带着他们投降建奴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反抗,让他们剃去发髻时,他们也无所谓。

然而现在临清百姓对建奴的控诉,直接引起他们骨子深处的回忆,让他们记起自己的祖辈亲人曾死在建奴手中,让他们记起他们原来的家是在辽东,经历了建奴的屠杀后方才逃到辽西加入了关宁军。

于是便有很多关宁军士兵站出来,主动讲述建奴的残暴来。这些事情有的是他们自己的经历,有的是他们祖辈亲人的经历。

洪武年间辽东二十五卫便有一百多万人口,到了万历年间足有三四百万之多。然而经历了努尔哈赤残暴的屠杀统治后,到皇太极上位时,汉军旗加上汉人包衣的数量顶多十多万,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消失了,还有少部分人逃到了辽西,成为了军户,加入了关宁军。

所以论和建奴之间的仇恨,谁比得上他们?

随着一番番控诉,更多的关宁军士兵骨子里的仇恨被唤醒,整个大军掀起一股声讨建奴的浪潮。

借着这股浪潮,大同会开始宣扬大同会思想。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大同会的精神。

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这是大同会的终极追求。虽然这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社会,但越是理想的东西越是能动人心。

而且这是当今皇帝亲口许诺,会让他们以后过上这样的生活,关宁军士兵们没理由不相信。毕竟皇帝刚刚给他们发下了大半年的饷银,毕竟皇帝便是行军也带着他们的家眷。

于是,很多士兵踊跃着要求加入大同会。朱升应其要求,顺理成章的开始在每个营每个连都建立大同会支部分部,开始吸纳思想进步的官兵加入大同会。

这件事由朱升主导,李邦华和宋献策全程辅助。目睹了控诉大会前后经过,看到了百姓和军中爆发出来的抗清热情后,宋献策对朱升佩服的五体投地。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彻底得到了十多万军民的人心,这样的能力让宋献策不得不服。

而且和大同会思想相比,顺军那“闯王来了不纳粮”,“十八子主神器”的口号和谶言简直简陋的可笑。

宋献策现在相信,哪怕朱升现在被揭破假皇帝身份,这十多万军民也会毫不犹豫跟着他。

这样的人肯定能成大事,假以时日顺军根本不是其对手,宋献策深深相信这点。

所以宋献策主动申请,要求加入大同会。朱升自然欣然同意,同样授予了宋献荣誉长老的身份。

除了负责大同会分部支部组建外,李邦华身上的担子更重,因为要负责三万大军的整编工作。

虽然两个镇的编制都已经完成,但还在磨合状态,战斗力并未形成。

特别是军中物资器械非常短缺。

李自成虽然归还了三万人给朱升,却不可能给三万人补充足够的武器铠甲。当初关宁军在山海关投降的时候,武器铠甲是被收缴了的,其中好的自然都被挑走了,还回来的也只是一些大路货,甚至是破铜烂铁。

所以现在不仅是铠甲火器,便是刀枪这些冷兵器也不够一人一件。

好在李自成归还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追赃,使得朱升有足够的钱采买武器,但也需要时间不是,偏偏现在没有时间。

没办法,李邦华报经朱升批准后,挑选最精悍的士兵,把武器分配给他们,每个协组成一个尖刀标,每个标组成一个尖刀营,堪堪编出了五千余盔甲武器装备齐全的士兵,其中火铳兵加起来只有五百人,单独组建一个火铳营。剩下两万多只能暂时充作辅兵使用。

所以别看三万人的队伍声势浩大,其实有战斗力的也就五千余人。

不过关宁军都是长久和建奴作战过的,现在又对建奴充满了仇恨,只要以后给他们配备足够武器,立马就能形成战斗力。

队伍继续南下,经聊城进入了兖州府,从兖州府再往南就会进入徐州,就到了大明控制的地盘。到达济宁时,朱升收到了一份来自南京的消息,立刻下令大军在济宁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