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温寒(下)(1 / 2)今世异人图之风动神州首页

早餐后,温无害自告奋勇,带着三位客人在谷中游览。虽说郭大悟和朱大先生昨日已经走马观花,略略看过了一遍,此刻还是颇有兴致。

阳光照在麦苗上,泛着亮光。泥土的气息令人心神安逸。辛归路嗅到“温寒谷”正中间那条小溪的味道——从地底涌出的泉水总是富含矿物质。

很快,四人来到了小溪源头,一个径不过数丈的青草池塘。

池水十分清澈,却深不见底。边缘处遍生水草,偶尔能看到几只乌龟在浮动,甲壳若隐若现。

地下水不停溢向小溪,灌溉了农田和菜园。

“温寒谷”门众虽然遗世而立,但也并非刀耕火种的原始人,日常生活亦与山外人家相仿。大功率燃油发电机供应了整个山谷的用电,自来水入户,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冬季则靠烧锅炉取暖。只是电子信号在这里很难被接收到,为此他们专门建了个电脑室,利用卫星电话上网。

“走,去对面看看。”温无害指着被林木覆盖的另一边说道。

沿途遇见的男男女女都与他们亲热地打着招呼。路过一片用竹篱笆围起来的院场时,里面正有一名年轻人带着几个六、七岁的孩子练习基础功夫。

“八叔……”那小师父摆手喊了一声,孩子们也跟着又跳又叫又笑。

辛归路的思绪“嗖”地一下,回到自己幼年时的那片乱石海滩——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笑过。

“好好练!”温无害故意瞪大眼睛。

转过头,他指着不远处一间小砖房,笑道:“那边就是寒舍。小弟目前还在单身,里面脏乱差,就不请你们去做客了。”

被“训斥”的孩子们憋住了笑,一个个假装用起功来……

年轻人走近前与他们见礼,温无害介绍道:“温华良,我三哥家的小二。”几位客人便知晓他是现任谷主温无病之子。

辛归路看他虽只十七八岁年纪,但神气内敛、举动自如,显然功夫已经颇有根基。

四人告别了温华良,离开“居民区”,向着另一边的树林里走去。

光线穿过枝叶稀疏的地方,斑斑驳驳。因为谷中人世代都会砍伐、栽种树木,周而复始,这片林中倒也没有格外高大的古木。

野生蘑菇随处可见,郭大悟昨日已经品尝过——此物切碎后拿来做汤,再泡入莜面窝窝,味道异常鲜美。

四周“叽叽喳喳”声不绝于耳。鸟雀被闯入林中的不速之客惊飞后,只是就近处换个枝头,继续哨叫。

不远处两棵大树间架了一具绳桥,离地丈许,晃晃悠悠,上面端正立着个大活人。

辛归路抬眼一看,是张月儿在站桩。虽然瞧见几人靠近,她依旧面朝东方,一动不动。

“收了功吧,后厨给你留了吃的。”

听朱大先生开口,张月儿继续调息运气九转,方才弹膝而下。落地前在空中连打两个旋,身手显得俊了不少。

给几人依次行过礼后,她喃喃自语道:“早餐居然没有被郭大“个”吃光,真是侥幸……”说罢,不待师父呵斥,便蹦蹦跳跳地远去了。

送走张月儿,继续前行百米,泉水“咕咚”声清晰入耳,一汪隐蔽的池塘果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随在郭大悟、温无害、朱大先生背后,辛归路走近那爿不断有泉水自地底石缝中冒出的小潭。另一篇国人必读的启蒙课文自脑中浮现出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他蹲下身,将指尖轻轻插入水面。几条近处的银鳞小鱼儿受到惊吓,倏地游到了长满苔癣的青石之间。

潭水微温,不似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描述的那一汪——“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说到河东先生,辛归路忍不住想起“表弟”柳十一郎。此人自诩为柳宗元、柳永一脉后人,常常喜欢拽文字、掉书袋,其实并不肯用心研究汉学。倒是他自己,身在异国他乡,为了不忘出身,闲暇时读过许多诗词文章。

正迷醉于眼前风景,辛归路却发现了一个细节——这汪石潭和田园间那片草塘,都是由地下水不断涌出而成。草塘连着一条小溪,用以灌溉满谷庄稼以及蔬菜,石潭的水却没有见到去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中再有阴,阴中再有阳……“温寒谷”里想必还有一条暗河。

“山中日月闲,

来观不老泉。

鸟惊人踪后,

蛩鸣蛇径前。

煮粱易更岁,

烂柯难记年。

池鱼虽自由,

安知潭外渊?”

一阵吟哦声打断了辛归路的思绪,原来是郭大悟在做诗。朱老兄曾说他“文武双全”,果然有几分意思。

只是作者大概没有注意到,他这首诗颇有些讽喻此间主人之意。

辛归路生性敏感,眼光瞥向一旁的温无害,见其神色如常。且通过短时间接触,他也看得出,郭大悟并非轻佻傲慢之人。不禁暗笑自己又犯了某些“索隐派”遇事过度解读的毛病。

离开“小石潭”,温无害引着三位客人绕山谷边缘走了一圈。

总共不过四五里的路程,居然换了好几种风貌。林地、沙地、草滩、石滩、泥泽,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