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本故事中没有占据巴蜀产粮之地,依靠头年从大秦手中获得的粮食只够生存,没有足够的粮食用于征战,他也只能放低目标,先夺下能稻麦双季产粮的南郡,至少种稻一季收获后,再谈扩张。至于在南阳则先种一季粟米,然后再试种一季冬麦。
至于田荣、陈馀没有立即造项羽分封那些王的反,是因为本故事中项羽雒阳分赃的时候已经是秋末,冬天总不是适合打仗的时候。到了现在这个春天时,陈馀又被蒯彻说服暂缓伐常山国,田荣嘛,郦食其已经离开南阳赶过去了。
只有义帝的命运依然如故,这个角色在项梁和宋义死后就是注定会悲剧的。虽然被推迟了这么长时间,但他和他身边那些没有实权的遗老遗少们不甘于做个乖乖的傀儡,那就算在本故事中没那么有底气的霸王,也不会一直容忍。
很快,项羽就在义帝的一次“朝会”上,按剑而入。
本来这种朝会就是义帝和身周那些遗族大臣们发牢骚的场合,项羽从来不参加。可这一天项羽不但来了,还带着三百披甲执锐的凶卒。这些甲士进殿后就默不作声的散到四周,形成了一个长戟寒光围成的圈,把义帝和遗族大臣们圈在中间。
项羽用嘲讽的语气对义帝说,上古黄帝有子名苍林(苍林有个兄长就是造字的苍颉),在湘水上游建苍梧部。古之为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所以义帝也应该建都苍梧部所在的郴城。
理由无所谓是否正当,就是个说辞。项羽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彭城是霸王的都城,不能在霸王上面还有个“帝”存在。至于项羽指定的郴,则远在长沙郡南部,再向南跨过南岭就是百越三郡的南海郡了。请义帝去这里建都,这意思就是你有多远滚多远,别在我眼前晃悠。
至于选在“朝会”之时发难,也是告诉殿内所有的没权也没用的“大臣”,义帝迁都,你们都一起跟着。
正如项羽跟范增所承诺的,他一直都并没有对义帝动杀心,只是想把他和这些苍蝇们赶走,由他们自生自灭就好。
义帝比较认命,而身边那些群臣恋土难移,自然是怨声载道,磨磨蹭蹭的不想走。在甲士们的上门逼迫下,好容易出了彭城,乘舟开始南下。
义帝和群臣的行经路线,是先乘舟沿泗水到淮水,然后逆流而上到息县,再乘舟筏走一小段淮水支流后登陆路入大别山。越过大别山后到衡山国都邾城(今湖北黄冈市西北)北面约百里时又可乘小舟行举水而至邾城。再由邾城入江水,逆流上行至长沙郡治湘县后转入湘水,再经湘水的支流而最终抵达郴城。
可见这一路不但弯来绕去、水路并济,路途还极为遥远。而且一旦进入长沙郡后,基本就离开了人烟密集的黄淮一带,进入那时尚属于烟瘴之地且多蛮夷的南方。
义帝带着二百宫卫,各路大臣带着自己的家臣家将,在一个烟雨苍茫的日子出发了,范增派了三百轻卒加强护卫。
作为“帝”,虽然没有实权,但熊心在彭城的宫卫军也有三千。义帝君臣既然是集体迁移,按说这三千宫卫应该全体跟随。可项羽认为让这么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太招摇,山东既然太平,也没什么必要让这么多人空耗钱粮,所以只许带二百,那三百轻卒更主要的作用是“押送”。
要知道胡亥出行一趟,那可是二万卫尉+三千山地曲+数百贴身宫卫,义帝被贬谪天涯海角的也就算了,还只能是如此凄凉的出行,心境可想而知。
义帝群臣于是在路途中努力拖延,借淮水和江水都需要逆流而上的理由,走的是无比的迟缓,能在中原大地上多待一息时间就多待一息。走了四、五个月,从春走到夏,再走到秋初,居然还没到云梦大泽。
史书中所记载的是,他们的拖沓导致项羽大怒,阴令义帝途经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将义帝击杀于途中。十月,英布遣将追杀至郴,将熊心弑于郴城穷泉旁。
而在本故事中,项羽根本不关心义帝那伙子人走到哪儿了和是啥心态。
_
项羽不关心,不等于别人不关心,尤其是对义帝命运投以特别关注的……胡亥同学。
胡亥西游金城,并没有止步在黄河岸边。在金城驻跸了半个月后,秦锐边军的五万卒络绎抵达。又整顿准备了半个多月,一支八万人的大骑军完全就绪。
王离将宋留降卒军、秦锐边军和秦啸劲卒完全混编在了一起,留下两万卒守金城,带着六万卒,不对,是八万卒,浩浩荡荡的向着赤乌镇进发。
多出来的两万卒,是皇帝的铁壁军,因为圣人也要去看看着名的河西走廊。
这次西巡胡亥所带的大臣有公子婴、陆贾、任嚣、公子骖和殷通。陆贾和任嚣已经前往月氏王庭出使,公子骖作为跟陆贾学外交的学生自然也跟着,殷通则是被胡亥调任为陇西郡守。
陇西郡的治所在狄道(今临洮),但胡亥要求殷通驻守金城,为王离后援。对于这个史书中意图叛秦自立结果被项梁宰了的主儿,胡亥虽知他当时不过是时势所迫,但对这个人一直不很放心,用,但有防范的用,把他置于再也无法造反的境地里。
殷通并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一直觉得皇帝总是将他用在还算有用的地方,所以还挺自豪的觉得皇帝对自己很重视。
他要知道胡亥心中的那些花花肠子,估计会给吓死。
皇帝要去河西,大臣们总是要劝谏的。这时具有劝谏资格的人只有公子婴、王离和殷通。
皇权至上,又是八万大军云集,所以劝谏自然无效。胡亥就问王离一句话:我将铁壁军交给你统一指挥,你领着八万铁骑都护不住我?
于是几人都哑了火。
向赤乌镇出发的大军自不可排成一条长龙,王离以二万骑为前军,二万骑为后军,均是分路并行前进。
中军则分为前后两块。前中军二万以王离为核心,后中军则以皇帝为核心,由外层铁壁军、中层山地曲、内层郎中军和宫中三卫构成,裹着中间的皇帝和宫妃们的四轮马车队。
胡亥同学虽然悠哉游哉的旅着游,必要的公务还是要做。快传早就从狄道延伸到了金城,而王离大军每行经三十里左右,就会在预定设置驿站的位置留下五百卒快速修筑,这些人的第一要务就是先立起一个大木架,能够挂上通讯用的灯。
这也就保证了来自咸阳的重要信息经一夜传送就能到胡亥手中,胡亥的诏令或意见也能在一夜里传回咸阳。
_
眼下,各个本欲蠢动的诸侯中,刘邦小动了一下又蛰伏了,陈馀和田荣听人劝暂时不动了,胡亥对山东信息的关注重点就放在了彭城。
胡亥知道要给刘邦一个合诸侯兵五十多万伐彭城的理由,那就必须要让项羽杀了义帝。本来咱们的胡亥就对蝴蝶效应很有警惕,而且史书中项羽未归彭城就先将义帝赶了出去,现在义帝却踏踏实实的在彭城与项羽共存了好几个月。
胡亥相信项羽最终还是会赶走义帝,尤其在刘邦利用了一把义帝坐实了对南郡的占领之后。可项羽会不会在赶走义帝之后又暗令九江王、衡山王去杀义帝,他完全没有把握。
对项羽杀义帝的的记载,距离秦末汉初时间最近的是《史记》,也相距接近百年了,像后来有所记载的《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所着,那更远隔上千年。无论《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说项羽是“阴令”杀义帝,也就是悄悄的私下下令。
胡亥的疑问是,既然是“阴令”,写《史记》的司马迁或者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又是如何得知的?
当然不排除司马迁能够得到比较确凿的史书或其他方面的记载来佐证,但咱们的胡亥不想坐等义帝被杀,就像韩信不想坐等共敖来犯汉国一样。韩信采用的是设下香饵钓金鳌,胡亥采用的则是……
直接派出风影阁杀手!
你西楚霸王不杀,我杀,然后以“阴令”的说法栽赃在你头上,让你有苦说不出。
所以他遥诏姚贾,要项羽身边的大秦细作注意这方面的动向,要义帝去郴的沿途各地细作随时回报这些人的行程。同时诏令王敖,一旦获知义帝这帮人离开淮水准备转向江水时,就把风影阁锐士派出去,在义帝一众人由江水转入湘水后伺机行事。
义帝是一定要杀的,但义帝身边那些遗老遗少,就不一定都杀,还需要借他们的口说出是西楚霸王“阴令”某些人来杀他们的。
风影阁本就有造谣生事的工作内容,所以这种把戏对这些锐士们早就驾轻就熟了。
胡亥记起史书记载中有个“三老董公”,是劝刘邦全军丧服出征伐彭城的关键人物,所以还要姚贾和王敖特别留意义帝身边有没有这个人。如果没有,那就调查清楚义帝身边的人中谁和董公能说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