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什么又想着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长安?”
“因为唐代的长安城对我来说,是一个梦幻之地。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我想,如果有一个刺客在长安108坊中跑来跑去、执行任务,这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
“《长安十二时辰》你花了多长时间才把它写好?”
“写了大半年吧!其中搜集资料用了很多时间,我还去长安实地考察了好几次。
对我来说,写唐代长安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因为我希望小说尽可能靠近史实,在细节上要站得住脚,可相关资料太多了,而且用哪个不用哪个,不那么容易取舍。
此外,整个故事压缩在一天一夜之内完成,这是非常难处理的。
如果你写几千字,时间短一点会比较好处理,可《长安十二时辰》是40多万字,需要持续保持张力。
那时人们也没手机,通讯落后,做事效率也比较慢。
如何写出节奏,把一个慢吞吞的古装传奇武侠剧,变成一个古代反恐题材的快节奏孤胆英雄戏,这是我给自己出的一道极端艰难的考题。”
“小说为何选择以天宝三年(744)为开局?”
“因为这一年没发生大事。在史书上,这是平凡的一年,所以我才想写。
越是平凡的年份,越能凸显出故事性——长安城差点儿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但阴谋被及时拆穿,日常生活得以继续。
表面上越是风平浪静,越能衬托出背后的惊心动魄。”
“书中使用了牵钩、干谒等古代才使用的词,这是为什么?”
怪不得人家年纪轻轻就能当上主编,这是下了大功夫啊!
牵钩即拔河。
干谒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我希望还原唐代长安人的生活细节,包括当时的人们爱说什么话、吃什么东西、周边的环境、平时用什么,这样才能展现出时代特色。
如果我直接写成拔河,味道就没了。”
“书中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曹破延冒充胡商进长安时,门吏对他有怀疑,批了个“未”字,在一番贿赂下,又改批为“听”字,这种公文书写方法是你想象出来的吗?”
“不是,这是历史事实。
在敦煌,出土了许多唐代文献,其中有唐代对公文写作的要求,这个细节是依据相关文献而写的。”
“张小敬是一个争议人物,匪气较重,为何将他设定为故事的主角?”
“张小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有很多缺点,但他有底线,正是这唯一的优点,让他成了拯救长安城的英雄,这本身就很有趣。”
随着时间的流逝,专访也到了尾声。
周主编问道:“你搜集了这么多关于唐朝的资料,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写关于唐朝的小说?”
“不知道,写了大半年的小说,我现在只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脑子。”
“你的休息就是去演戏吗?”
“也算吧!毕竟我本身就是学表演的,如果毕业放弃专业,倒是挺可惜的。”
“最后一个问题,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你的书迷想问的。
我们都知道拍戏很费时间精力,那你以后会不会放弃写小说?”
“不会,之后我应该会每年写一本小说,就不会像之前那样出书频率很高。”
专访结束,小礼物给上,来的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