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PT区(2 / 2)上海那些事首页

以长风工业区为例,它的前身是北新泾工业区。在 1949年以前,这里是沪西工业区的一部分,只有少数工厂及沿苏州河的一些码头、仓库坐落于此。20世纪 50年代,上海初次规划北新泾工业区时曾考虑辟为危害性工业区,后因临近市区不适合发展工业而变更规划。但随着 1958年工业生产的成倍增长,这里陆续迁建和新建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并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建设。改革开放后,工业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到 1990年,工业区内工厂数量增加到 70多家。然而,到了 90年代末,北新泾工业区逐渐式微,面临转型。

进入 21世纪,PT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曾经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如今已成为民营经济大区。众多民营企业扎根普陀,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波克城市游戏研发团队在PT区从创业小团队成长为员工过千人的集团总部,从年销售额几十万发展到年销售额超百亿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像劲霸男装等有实力的企业也选择投资落户PT区。PT区通过“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政会法企”民商事协调协作、“政会引企”助力区域招商引资等机制,不断提升涉企惠企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回首过去几十年,PT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老旧工业区逐步转型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城区。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过一些挑战和困难,但PT区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未来,PT区将继续秉持着开放、创新、包容的理念,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林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普陀人。90年代初,她还是个孩子,在她记忆中的PT区,是一幅充满烟火气但略显陈旧的画面。

那时,我家住在一条狭窄的弄堂里,邻里之间亲密无间。每天清晨,伴随着弄堂里阿婆们的交谈声和自行车的铃声醒来。弄堂口的早餐摊总是热气腾腾,生煎包和豆浆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我就读的小学离家不远,每天背着书包穿过一条条小巷去上学。路上,能看到街边的小杂货店,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虽然店面不大,但却满足了大家的日常所需。

90年代的PT区,工厂众多,烟囱里冒出的烟是那个时代工业发展的象征。爸爸就在其中一家工厂上班,每天下班回来,身上总是带着机油的味道。

那时候,交通也不太方便。公交车总是很拥挤,马路上自行车的铃声此起彼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了 21世纪,PT区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弄堂逐渐被拆除,我们搬进了崭新的居民小区。小区里有花园、有健身器材,环境优美而整洁。曾经熟悉的邻里虽然分散了,但新的社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道路变得宽敞平坦,地铁线路也逐渐开通。我不再需要费力地挤公交车,出行变得快捷高效。

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再是过去那种小小的杂货店。我可以在周末和朋友一起去逛大商场,购买各种时尚的衣物和新奇的玩意儿。

曾经的工厂区也逐渐转型,一些老旧的厂房被改造成了创意园区,吸引了众多的创业者和年轻人。爸爸也从原来的工厂下岗,经过培训后在一家新的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

如今,PT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学校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师资力量也越来越雄厚。我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在 90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公园、绿地随处可见。苏州河沿岸经过治理,风景如画,成为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各种高新技术企业入驻PT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新活力。PT区不再是过去那个老旧的工业城区,而是充满现代气息、富有活力的新兴区域。

回顾这几十年,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亲身经历了PT区的变迁。从简陋到繁华,从陈旧到现代,PT区的每一个变化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